看《三国演义》时,里面有一句话老王记忆深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思想放到现今来,也许能够破解人们常说的内卷。老王的理解:内卷就是人才过剩,施展才华的空间过小。解决困局的方法是社会需要开发更多的空间。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内卷。

内卷
什么叫内卷?
内卷(involution),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上面看起来文绉绉的,也许有的朋友理解不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练武高手练到瓶颈了无法再做突破。无论再怎么努力它就是这个阶段。这个理解还有些偏颇。主要还是靠我们自己去悟,去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那种无法言语的压抑感觉。

关于内卷走进大众视野,还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到现在很多高校学生喜欢用它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已经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讨论。
2020年12月4日,“内卷”都入选了《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上面已经大致解释了内卷的出处以及现今的发展情况。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内卷带给我们的影响!
内卷现象是极具负面意义,内卷是一种竞争的不必要、不理性;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摧残。
近两年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成行,因此考研/保研竞争更加激烈,这就是一种内卷。以前看到一位研究生,甚至大学生都很稀罕。现在满大街跑的大学生,随处可见研究生(这里有些夸张了。)。

中小学生上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曾经的我们考了八九十分就已经是优秀了。现在一个班的平均分就是九十分。相比于过往,同样的机会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前也许只是学生努力就行,现在老师、家长要跟着一起努力。因为你们不努力别人的孩子,别人的班级很努力,他们就会变得非常优秀,而你由优秀变成坏榜样了。那是要扣绩效,评比会受影响;面子挂不住的,孩子会考不上好学校,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于是所有的人都在努力。
离开学校到了社会上又如何呢?我们发现努力学到的知识能用上的不多。想找一份匹配的工作,真的很难!为什么难?因为岗位有限,而每年学校向社会输送近千万的大学生。企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人才的发展速度。为了生存人们就会为了一个岗位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竞争。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研究生博士生开始竞争中学老师的岗位。
由此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出内卷的产生是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太快
过快的经济发展,对应匹配的产业没有跟上来,职业范围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人们拥有的财富没有跟知识储备相匹配,在那个野蛮成长的年代里,创造了太多的财富神话。几乎都跟知识具备量关联不大。几乎很多产业的可复制性太强,大家一窝蜂地往里面挤,形成产业过于集中。对应的职业类型也不丰富。后面形成恶性竞争。
二是人们物质基础起来了
快速的经济发展,虽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钱包。人一旦有钱了视野就会发生改变。由于有钱了在外面见得多了。人们渐渐的发现,要想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非常需要知识的储备。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教育上投资。这样就造成更多的人由于获得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成绩自然而然地上来了。
有一点我们要清楚:人是有思想的,人是会观察的物种。看到有人尝到甜头了,自己当然也要尝甜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的人才被培养出来了。但是相对应的岗位却没有被创造出来。这样就形成了狼多肉少的残酷竞争环境。人才之间开始形成了恶性竞争。
三是追求趋同化,造成竞争加剧
追求趋同化,离不开快速的经济发展,在高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观念渐渐趋同于赚快钱。像需要搞投资收益回报慢的社会企业不愿意投入。像那种回报快的,比如房地产,金融等等成了香饽饽。人们争相进去。社会资金集中进入有限的行业,自然就会造成其他行业就不被看好。甚至被淘汰了!
来钱快的行业又具有易被复制的特点。相对的要求会比较低。这样可参与竞争的人员会多,竞争激烈度增加。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来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想快点跳出这个内卷坑,我们只有想办法创造新职业。这也需要我们的企业家们担当社会责任去投入资金孵化这样能创造新职业的行业。同时也需要政策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