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_何处惹尘埃的含义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法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法师

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对这两句偈都很熟悉,哪怕不熟悉,应该或多或少也有听说过。

前两天,偶然间见人提到了这两句偈,大概看了看其解读,很有道理,但和我的理解或者说角度,并不完全相同。

不过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那么解读自然不同,这是很正常的,无所谓对错与否。

网上也有很多以一种绝对的“空性”来解读慧能法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是“无心也无觉受”。

虽然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好像境界很高的样子,但总归离现实太远,对于我们的修行与生活而言都过于虚无主义。

就如同一拳打到棉花上,落不到实处,还给人一种闷闷的感觉,就和画大饼一样,画得再大能填饱肚子吗?

我们的灵魂就是在人身中,人身就是处于这个俗世,哪怕不停地催眠“一切都是空”又有什么用呢?

每天的吃喝拉撒能因为所谓的“空”而不进行吗?每天的工作学习的烦恼,各种人际关系,感情问题以及生活的一地鸡毛等会因为所谓的“皆空”就自动消失吗?

其实并不会,不过很多人会拿“空”麻痹自己,以心安理得地逃避现实罢了,颇有一种掩耳盗铃的感觉。

所谓的“空性”,从某种角度而言,其实更多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一种“生灭性”与“无常性”,以不执著沦陷于那些的因缘中,让我们的心“念念无滞”,即“如水常通流”,而非让我们“无心”,像“一潭死水”一样,毫无生气。

言归正传,其实很多人,大概能感受出来,这两句偈的差别,主要在于,在那个当下,神秀法师的“见道”是一种接近“有”的状态,而慧能法师的“见道”,更接近一种“无”的状态。

不出意外,人们往往都会下意识地认为慧能法师更胜一筹。

当然,既然五祖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法师,慧能法师至今也有一本《坛经》传世,历史与现实,并不需要我们去过多评判这两位禅宗大师谁更厉害。

神秀法师相较于慧能法师而言,或许略逊一筹,但和当今大多数人相比,还是绰绰有余的。

更何况修行也不是为了争个高低,而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自己,解读这个世界,而不是整日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蹉跎光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时间的洪流也不会因某个生灵的“无知“而心生怜悯,放慢脚步等其醒来,它只会无情地向前,淹没可以淹没的一切,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因此,与其将重点放在这两位法师谁更厉害上,不如回归自身,将所见所闻中蕴含的智慧,切实地落在修行的实处。

那么回归正题,如何理解这两句“偈”?尤其是慧能法师的“本来无一物”,究竟作何理解?

在此之前,先看一个例子。

现有A和B两个人,他们分别走在路上,都捡到了一个沉甸甸的黑色袋子,打开一看,里面是大额现金,对于两人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并且这笔钱都能让他们短时间内手头宽裕很多,还可以买一些自己一直想买,却舍不得买的东西。

A是一个品行正直的人,心性纯良,在看见那笔财物的一瞬间,A的第一反应,是想办法找到失主,他没有一丝一毫想要占为己有的想法,只一心想着将钱归还给失主。

而B是一个知道是非对错,但是心性仍旧有些贪婪的人,在看到那笔财物的一瞬间,B的第一反应,是想把这些财物占为己有,但是他又知道这样子做,是不对的,他良心难安,于是,经过了一段心理斗争后,还是说服自己,把钱归还给了失主。

那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的不同之处。

这两个人最终都将钱归还给了失主,结果是一样的。那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呢?即在于他们的‘第一反应’,也就是本能。

本能,是一个人心性的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体现。也就是,我们的心,在链接到外界各种因缘的一瞬间,我们生出来的第一念头是什么,第一反应是什么。

当然,先明确一个前提,即“心性”不等于“自性”,“自性”是光明无垢的,自性生含万法,而“心性”包含“自性”的同时,也含五毒即贪嗔痴慢疑,也可以说是阴暗面,并且,很多人自性的光明,被五毒所蒙蔽,他们的行为,由五毒所主导。

当然,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心性中的光明是大过阴暗的,只不过很多时候,光明的自性与五毒在同时链接到外界因缘时,会有一个博弈的过程。

什么是“光明”?“明”这个字,拆开来看,即日月,太阳有温暖明亮等特质,月亮有皎洁无暇等特质。

——阳之光明,磊落于心。

——行观日月,日月为明。

神秀与慧能的两句偈中都提到了“尘埃”,那什么叫“尘埃”?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尘埃”,就是,我们心性中的“五毒”或者“阴暗面”,在链接到外界对应因缘时,发生“化学反应”,生出来的“五毒性”或者“阴暗”的想法。

那么现在回归到那个例子上面来。

A没有这个“贪婪心”,那么即使碰上对应的因缘,也就是“有将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占为己有的机会”,他也不会产生“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的想法。

因为A的心性中无这个“贪”,即对应了“本来无一物”,没有这个“贪”,那么在面对诱惑时,自然不会与之发生“化学反应”,自然生不出“尘埃”,也就对应了“何处惹尘埃”。

而B有这个“贪婪心”,因此在碰上对应因缘即“有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的机会”的时候,便会生出“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的想法。

因为B的心性中有这个“贪”,即对应了“有一物”,因此在面对诱惑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出“尘埃”,但是由于B的心性中自性的光明大过五毒,因此在自性光明与五毒博弈时,他就会有将“尘埃”给“拂拭”掉的过程,最终由光明的想法主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将财物归还他人。

但这仅仅是“拂拭”掉了“尘埃”而已,真正生出“尘埃”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心性中的“五毒”或者说“阴暗面”,要将五毒或者阴暗面完全去除,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次性就可以成功的,而是需要很多次在遇到相应因缘时我们始终坚守自性中的光明,并且在与五毒博弈时获得胜利,即对应了“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渐渐地,当光明的自性占据绝对高位时,阴暗面或者五毒自然在我们的心性中没有了容身之地。

譬如千里幽谷,一灯照,则千里之暗俱除。这个灯,即可对应我们自性的光明,且这个光明,要足够强大。

总之,就是说,因为我们的心在链接到对应因缘时的很多本能即第一反应不是光明的,心性中存在五毒或者某些阴暗面,会生出那个不光明的念头,也就是尘埃,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但如果我们的心在链接到对应因缘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光明的,心性中本就没有那个五毒或者阴暗面,根本就不会生出那个不光明的念头,哪里有尘埃需要拂拭呢?因此慧能法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换个角度而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对应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光明状态,也可以说是“无为而治”。

好比一个性情温和的人,并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不要生气;一个勤奋的人,也并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不要懒惰;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也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不要为恶。

因为性情温和、勤奋、善良正直就是他们对应的本能,就是他们心性中占据绝对高位的自性光明,对他们而言,在遇到对应因缘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就是光明的念头,就像喝水一样,自然而然的状态,无需刻意而为之就能做到。

道法自然,人的状态越接近“道”,那么也应该越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而非一种刻意的压制与约束,因为那会产生一种“矛盾感”,绝大对数人是不喜欢“矛盾”的,并且会本能地回避“矛盾”,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相应地体验。

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在“矛盾”中发展与成长的,因为很多时候,在某些方面,我们并不能达到所谓的“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状态”,那么在达到那个状态的过程中,我们便需要借助这种“矛盾感”来成长与蜕变,也就是借助“因缘”来“见性”。

生而为人,我们心性中有五毒或者阴暗面是很正常的,我们要正视它,并且通过修行去根除它,让光明的自性得以显现,当我们的心性越光明,我们的智慧也会慢慢升起,对于自我与世界的认知也会越清晰,当然也能更好地处理自我与生活中人事物的关系。

当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方面都能达到“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修行也就越接近“圆满”。

圆满是什么?在我看来,即光明自性主导心性,能够自然而然地觉知并且控制、主导自己所有念头与行为,各种阴暗面或者五毒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自性生含万法,以至一种通达无碍,不可思议的智慧。

那么回到那两句偈,在我看来,神秀法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是一个修行至圆满的“过程”。而慧能法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是一个修行圆满的“结果”。

譬如爬山,神秀法师在那个当下的状态属于“正在爬山”,而慧能法师在那个当下的状态,属于“已到山顶”的状态。

“修行”,或许并没有这么复杂,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为由心性主导,因此“修行”离不开“修心”,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尤其是第一念头,若是不正,即修正它,是为“修心”。

我们大多数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都还尚未得圆满,在无数个当下,我们都是爬山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当然,过程会或许很煎熬,如同拿刀子剔除掉骨头上坏死的肉一样,但如若能真正践行并坚持,我们或许将越来越接近“圆满”,智慧也会越来越高。

终有一天,或许我们也能爬上山顶,修得“圆满”,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状态。

修行没有捷径,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不同的人起点不同,哪怕是都去往同一个目的地,走的路,也不会完全相同。

很多人,看着别人走过的路,就以为自己也走过了,实际上,没有真正去走,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谁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跌倒,最终又能不能爬起来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2-19 10:02:49
下一篇 2023-02-19 10:05: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