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核心原因是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先说设计。
好的设计,可以减少振动,但航空业发展了上百年,目前市面上好的发动机,是欧美国家制造的,而且这些专利,人家是根本不卖给中国的。
哪怕你拿到人家的图纸、也拿到人家的配方和制作工艺,你完全知道人家的发动机怎么造的,你依然不能照着造。
你偷偷拿来用在军用飞机上,不要买给别国,问题不大,毕竟战争发生前没人知道,战争发生后已经不重要;但如果想用在商业领域,制造用于卖给世界各国航空公司的商用飞机发动机,这就成了一个根本没法绕过的问题。
但你想另辟蹊径,设计出一台能完全绕过欧美国家设计思路和专利保护的航空发动机——不说完全没可能,但可能性确实是微乎其微——如果我们承认欧美国家的航空发动机设计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的,那你要绕开人家的设计,只有设计出比他们优秀一个量级的发动机才有价值。
欧美国家之间技术相对互通,唯独对中国封锁,可以说,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几乎是在以一己之力,对抗全世界。

然后说材料。
以金属铼为例,铼是一种熔点非常高的金属,是添加到需要承受高温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里最理想的合金材料,每年人类开采的铼60%以上都用于航空业;全球已探明储量有2500吨左右,2017年以前中国的探明储量只有几十吨,严重匮乏,想要进口又受到各种制约,这也成了制约航空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2017年,陕西勘测到大型铼矿,有170多吨,于是中国铼探明储量仅次于智利、美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才算是打破了欧美在铼方面的制约——但铼只是制造航空发动机所需要的众多材料之一,中国想要往前迈进一小步,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比美国的小弟国家要大得多。
再说精密机床。

不仅是航空产业,几乎所有制造领域,欧美国家都不肯把最顶级的生产精密机床的技术卖给中国。没有顶级的精密机床,你就没法加工出顶级的零件;没有顶级的零件,又怎么可能组装出顶级的设备,所以越是复杂、越是对精度要求极高的东西,中国因此所受到的制约就越多,航空发动机正是这样的设备。
而中国要自己制造精密机床,一方面陷入了前面说的航空发动机设计被封锁的困境,另外你要生产高精密机床,你首先得有生产高精密机床的高精密机床,这又成了一个很难解的结。
那可不可以改弦更张,和欧美国家打成一片?
我想不太可能,俄罗斯就是前车之鉴。
有人说,新加坡和韩国做美国小弟不是做得很开心吗?因为享受美国的无封锁的技术扶持,韩国的工业快速崛起,新加坡也跃身亚洲四小龙。
可你知道为什么同样想跟美国打成一片,俄罗斯和韩国、新加坡命运迥异吗?
原因只有一个——俄罗斯是大国,韩国、新加坡只是小不点儿。
国土面积、人口、体量如此之大的中国,欧美国家根本不可能让你在保持国家实质性统一的前提下崛起,要扶持,也肯定得把你打散了,选择性扶持。
而这,是曾经做过世界老大的中国无法忍受的;也是我们不该心存任何不切实际幻想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我们的中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和全世界竞争。
所以,虽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能取得目前的成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未来的中国,要解开这个死结,只能依靠自己的研发人才,研发出跨越时代的新材料,设计出能绕开欧美既有设计的发动机和精密机床。
而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我们配套的教育制度改革,去选拔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服务于中低端制造的中低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