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话诞生起,就伴随着热线的成长和演进……
最早的电话是那种手摇式轱辘,摇一摇,接通接线员“喂、帮我接某某某单位。”或者“喂、帮我接某某某号码。”

然后接线员把亮灯的这个地方插上音频线找到对应的插孔,双方就可以通话了。
双方通话完毕挂机灯就熄灭,小姐姐就可以拔插头了 。

如果接线员有心,还可以另连一根线戴上耳机监听谈话。
所以系统性电话也成为机要通信管理的重要部分。
而接通电话的小姐姐就像机器人,忙碌和麻木,不过还得灵光。
一般一个小姐姐要同时负责多条信道,不停地插啊拔,忙的时候就成千手观音啦……
热线服务作为重要岗位,一般都实行三班倒。
最早的电话因为线路少、成本高,老贵,一般只有单位和有钱人才能安装,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随着电话数量增多,人工接线员就招架不过来了。这时候就出现了电脑自动化控制的电话系统,又叫程控电话,特征就是拨盘式话机、后来又接着出现了按键式话机。

这段时间,大多数小姐姐就下岗了,除了一些内部机要或单位总机接线员。
“喂,帮我转某某某某号码……”
但很快,寻呼系统就出现了。
由于固定电话相对固定,目标人却在不停移动,所以,能接收短资讯的寻呼机就较好解决这问题。
寻呼机最早是发送呼方号码,这样收讯人就会就近找个固定电话回拨过去。

后来升级后,可以发送一定长度的短信,诸如“某某某,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某某、我爱你!”“某某、我们分手吧!”
门槛低,所以寻呼台就大量出现了,一个台会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号码。也是热线。
背后就是无数的小姐姐作传声筒,戴上大耳机,边用键盘敲击信息、发送……

但这些都是依托负责固定电话的电信公司的衍生业务,那时的固话服务真心繁荣,当然,也滋生了不少腐败。
由于不隔音,通话时往往会传来大群小姐姐普通话短促问答的声音,此起彼伏,那叫一个热闹。
由于生意火爆,接线服务员的待遇并不低,但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普通话要较标准,最重要的是声线要优美、洪亮,寻呼台竞争激烈,拼的就是服务,拼的就是细节。
因为小姐姐们声音甜美,所以不少男同胞就会故意拨电话打到台上东拉西扯。由于白天人多,小姐姐们没空搭理,所以一些人会选择深夜“造访”值夜班的小姐姐,一些人会施展全身喜剧细胞以博小姐姐一笑,或可成就一段佳缘。有些则粗俗不堪,恶语骚扰,往往气得小姐姐火冒三丈、不堪折磨。
寻呼台火了没两年就被逐步成熟的移动电话取代了,当时还有个笑话,说某国寻呼机不是给人用的,是给奶牛用,寻呼一响(震动),牛奶万桶,散养的奶牛就会自觉回棚挤。
夜半寻呼启发了商业思路,于是出现了声讯台,也是热线。
拨通后,可以点播各种声讯服务,比如一堆录好音的鬼故事。也有真人小姐姐解答一些问题,当然如果出现违规也会被处罚甚至取缔。
技术迭代才是关键,随着网络聊天室的出现,声讯台也就逐渐没落了。
声音也是生产力,由于主要侧重声音,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外貌不佳女孩早期就业问题。
网络不太发达的时代,互动是一种奢侈,于是广播电台的节目热线就热了,有些虚荣心的人打开收音机,想听听好不容易接通的电台热线自己的声音,想像着自己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以至于主持人老被“回音”困扰,时不时提醒拨打人关小点、关小点……
随着电视购物的兴起,出现了专门由商家付费的销售和投诉功能热线群,最早是“800”系列,后来出现了“400”系列,其特征就是以“800”或“400”开头的一组数字。
为更好记,有些银行等金融机构会用“95”等开头的号码。
由于服务需求实在是很大,所以不少热线都选用服务外包方式,有些地区会集中大量小姐姐,专门负责商务沟通。
以上,聊了一圈商务服务热线。
下面进入正题——公益热线。
也是从电话发明开始,公益热线就伴随成长和演进。
最早的公益热线就是用来报警和报火警等应急用。
各国号码不尽相同,比如美国报警是“911”,我们报警是“110”、火警是“119”、急救“120”、查号“114”,市长“12345”,越短越好记、越能节约时间,因为最早的拔盘电话要转好多圈。

后来越来越多,大多是政务或公益咨询投诉功能。
这些公益热线还是有区别的,大多是一般沟通,少部分是应急处置,但这些少部分往往事关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有些是相当重大,马虎不得。
不管是商务热线还是公益热线,由于需求量大,人工成本较高,所以有些平台在不断探索“人工智能语音”,最早的真心累,有的不好识别方言,有的反复循环–“请按1”“请按2”“请按零转人工”“请挂机”,闹了不少笑话,被反复调侃。
不断进化,最早都是“机器音”,前一阵子打一个电话到某平台,说了半天才发现语音甜美的小姐姐——不是人!
当然,现在在线转社交平台沟通的接口模式也多了起来。
现在知道“人工智能”特别是语音交互的重要了吧?
不过,即使有非常先进的“人工智能”,真正的人工还是很难替代,毕竟目前机器人的初始设定没人脑洞大,以有限对无限终有局限性。尤其是应急领域。
此次事件暴露出热线服务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服务态度。
其次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再次是一般处置规程、特殊处置规程、应急预案等。
还有辅助定位等技术。
如果是120,可不可以和社区(校园)卫生室联动,有没有社区(家庭医生)就诊(急诊)信息电子档案共享?怎样完善智慧医疗?怎样加强高危伤病预防和处置?比如广泛设置心脏除颤仪,培训大量会人工呼吸的志愿者。
最后,是热线本身,我们反省一下,热线是否太多,有没有更加统一的标准通道,能不能通过内部分发减少考验老百姓能力和素质的障碍,如何加强问答资料库的动态管理?如何加强各平台咨询答疑信息数据共享?
不独热线、所有窗口(线上线下)都要反问能不能“一次性告知”“绿色通道”“首问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