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将企业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一定规模,他们的自身能力很强,但是,在团队这里却有最痛的点:我这么强,为什么我没办法把自己的团队打造成和我一样强呢?
一位企业经营者就曾分享说,自己参加过很多培训,甚至花了上百万去学习团队管理,也在企业里尝试过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始终提不上来。
究竟怎么做,才能带好团队,提升团队主人翁精神呢?
01
有这么一句话,大意是说,一家创业型公司,如果创始人没本事,这个创业项目肯定做不下去,但是创始人太有本事,企业很可能做不大。
前半句我们很好理解。
创业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人力财力物力,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创始人能力不够的话,业务根本就张罗不起来。
那后半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创始人太有本事,反倒企业会做不大呢?
我们想象一下,在创业的前期,面临方方面面的困难,而且大家没什么基础,能付出的就是自己的热情、精力、时间,大家都需要强有力量的核心人物带领团队往前冲。那这个时候,创始人的眼光、个人能力,会更容易影响、带动团队较强的执行力,大家能够一起把事情做成。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的业务、项目越来越多,如果创始人还是一直站在舞台的中央,大事小情都等着自己决断,个人的能力的确会越来越强,但团队成员就缺少成长锻炼的机会,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就会导致公司就创始人一个聪明、能干的人。
这种情况下,创始人觉得团队能力差,跟不上公司发展,也会觉得自己身心疲惫,那就免不了对团队伙伴有责难、抱怨。那团队伙伴,相对的也会觉得,董事长不放权,自己没有发展空间,成长有限,而且自己很多建议也得不到认可,没什么价值感,干起活来也没多大激情。
很多创业型公司做不起来,根源就在这里。
当一个企业经营者只强调团队执行力,而缺乏领导力的时候,无论用什么管理模式,都没办法打造出一个真正具备战斗力的团队。
因为,我们听不到团队伙伴无声的呼唤,看不到他们内心真实的渴望。
02
团队伙伴无声的呼唤是什么呢?
回顾那些一起打拼,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的时刻,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火热,付出的值得,被肯定后的喜悦。其实,团队伙伴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成长,渴望被看到,被认可。
而作为一名董事长,企业的第一负责人,你身上领导力的体现,就是能托起他人,激发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潜能。
作为领导者,我们需要经常反思:我是不是只顾自己奔跑,是不是限制了团队的成长,是不是没有给团队足够的机会,是不是只想表现自己,而没有把舞台让给团队,真诚地去托起伙伴的成长?

其实,你可以敢于放权,叫兄弟们大胆去干,干好了是兄弟们的荣耀;干不好的话,主动兜底担责,看看是哪里关注不到位,支持不到位。
当我们有这种胸怀,有这种格局境界,真的俯下身托起伙伴,让伙伴尽情展示自身能力和价值的时候,他们的幸福度、成就感、热情和干劲都会若干倍地提升。
我们都听过刘邦项羽的故事。
刘邦出身市井,一开始只是个沛县泗水亭长,可以说是身无长物。反观项羽,出身名门世家,有勇有谋,能以一当千,有霸王美誉。那最后赢得天下的却是刘邦。就是因为刘邦善于知人、用人。
一开始,他身边哪有什么特别有名的人才。
韩信早期的经历十分悲惨,不仅差点被饿死,投奔项羽,也只是给项羽当个保镖。张良曾因刺杀秦始皇被通缉,熟读兵书,却得不到知音,在别人眼中就是个没用的书生。萧何在当时是沛县官府里一个打杂的,根本称不上官。
为什么他们在跟随刘邦后,能够一步步成为顶级人才,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呢?
就是因为刘邦知人善用,大胆放权,让每一个人的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刘邦那时候不知道韩信的本事,却能在群臣面前拜韩信为大将军,将北部战线交给韩信。张良为刘邦提的建议,刘邦即使心中不情愿,也会听取。刘邦将物资运输、后方管理放心地交给萧何。
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
刘邦自己总结自己能取得天下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自身比项羽有更大的能耐,而是因为善于用人。
03
今天,我们也能看到许许多多优秀的、成功的企业,他们的团队其实从学历、履历各方面来讲,根本算不上很优秀。
他们就是很朴实地一路走过来,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然后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也成就了企业的大发展,有的一个分公司都有好几十亿的规模。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我们身边的这些伙伴。他们的潜能,他们无尽的宝藏,亟待着被开发。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伙伴的价值,用自己的大我去激扬伙伴的大我,真诚地帮助他们成长的时候,我们整个的团队氛围都会随之改变。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打造一个团队,带好一个团队,根本就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