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_凿壁借光的主人公介绍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活动于西汉时期,出身贫农家庭,没有什么家学传承可言,也没有好学家风来熏陶。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_凿壁借光的主人公介绍
他的幼年,正值汉武帝四处征讨、耗费国力导致国家动荡。其故乡遭遇天灾,发生饥荒,为活命而逃至徐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附近)。据史书记载推测,他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失去了父母,成为了一名孤儿。 家贫、逃荒、孤儿、国势动荡,匡衡人生的起点,很有些不幸的味道。 但他却找到了一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之路。 那就是读书学儒,以儒为官。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持续改造,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奉行的主流思想,王朝选拔人才也以儒学为主要评判尺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要求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时或不定时为朝廷举荐人才,由朝廷统一考察后再定去留。其科目甚多,但在学识上均以儒学为主要考察内容,这就意味着精于儒学成为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必由之路。 找到这条路并不难,但要将这条路走通却很难,对于匡衡而言,尤其难。 要读书学儒,首先必须要有书。然而书籍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在造纸术尚未发明之前,一卷没写多少字的竹简,其价格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只有家境富裕的达官贵人才有能力购买书籍,接受教育。匡衡是一个逃荒而来的穷小子,填饱肚皮或许都有困难,哪里还有钱财去买书学儒呢?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_凿壁借光的主人公介绍
史料并未记载匡衡最初的书籍来自何处,大约是他逃荒时从故乡带出,又或是在安顿下来后千方百计弄到,总之,他最初是有书可读的。但一个失去父母的穷困少年,在白日里必须出去干活赚取点口粮,故尔匡衡能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有日落之后,入夜之时。只是夜暗无光,照明用的灯火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黑灯瞎火的情况下只有早早睡觉歇息,故而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匡衡却不可能睡着,他的邻居似乎家境不错,有能力在晚上点灯照明,时间应当还很长,匡衡因此寻到机会,在墙壁上凿洞“偷光”。 借着那微弱之光,匡衡强烈的读书欲求一点点地释放出来,但这种艰辛的学习很快便中断,因为他那仅有的几卷书读完了。儒学典籍浩繁,仅靠几卷书就想有所成就属于妄想,在解决了读书时间之后,匡衡又面临书源断绝的困难。 庆幸的是,公平的上天给这个穷饿少年安排了一个藏书家为乡亲,名为文不识。 文不识,这个名字颇有意思的人物,乃是当地一位富翁,其家中藏书甚多。匡衡就以到文不识家中做佣工的方式,求得借书的机会。 文不识或许本身便是出自儒学世家,听闻这个穷小子的故事,作何反应?史书记载是“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而以匡衡后来能以才学闻名天下观之,恐怕这位神秘的藏书家,还给予了许多其他帮助,否则,凿壁偷光的事情何以人人皆知,传为佳话?地方官又何以因此注意到眼皮底下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将其作为人才举荐?匡衡的幸运,必然与文不识的支持有关。当然,主要还是在于匡衡自身的自强不息,才得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_凿壁借光的主人公介绍
就这段经历而言,匡衡算是一个带有许多正能量的励志人物,可为后世楷模。遗憾的是,这位好学之士后来的心思却放到了做官上,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于开始是非颠倒,更有贪腐之举。做官做到丞相的他,先是因为儿子匡昌酒后杀人受到波及,后又被查出侵占国家土地,在皇帝给了很大面子的情况下,匡衡逃过一死,被免职罢官,贬为庶民。 不幸之中有万幸,那就是匡氏好学的家风,还是传承了下去。虽然有匡昌这样的顽劣子弟,但匡衡也有如匡咸这样的好学之子。史书记载称这位匡氏子孙“明经,历位九卿”——也就是学问高深,并因此在九卿的序列中干了很长时间。须知九卿可是仅次于丞相级别的中央高级官吏,没有点真才实学是难以坐到那位置上去的,何况还要坐很久。匡咸的学问,不会比他父亲差。 史书又称此后匡氏“家世多为博士者”,从再无一个贪腐或者奸恶分子记载的情况来看,最终还是积极的、好学的家风得到了传承,这也算是一种“邪不胜正”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6-11 17:48:02
下一篇 2022-06-11 17:50: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