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对运营的理解问题,另一类是运营从业者自身的困惑,简单说就是外部和内部。1. 外部:协作方和上级
作为工作中接触和依赖最多的角色,大部分协作方和上级对运营的理解是不够的,这样就会带来协作不顺畅,得不到上级舒服一点的支持,生存状态比较艰辛。 说直接点,目前很多公司就是把产品和技术做不了的事扔给运营,说好听点查漏补缺,说难听点脏活累活。- 回想了一下我自己这几年待过的公司,会接收到这样的问题:
- 产品说:这个功能明天上线,运营可以拉个群让用户用一下;(注意,是明天上线)
- 算法说:算法的事你们不用管,维护好用户就行了。哦对了,挑出一批优质的内容出来吧,做A/B实验需要;
2. 内部:运营从业者
运营从业者自身的问题有两类,核心都是焦虑带来的,但实际上大可不必。 第一是被上面讲到的不健康环境影响,长期被扔垃圾感受很不好,认为自己没成长,虚度二十多岁这样的青春了,那么到了30岁或者35岁,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个职业值不值得做下去呢?所以开始焦虑; 第二是运营从业者自己也搞不清运营是什么,没有比较系统和深刻的认识。书上和网上虽有定义和概念,但各式各样的也不知道谁是对的,更多的只是个人的经验总结,不一定站得住脚。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不这样混沌下去?想不清楚,所以开始焦虑。 为什么说这样的焦虑大可不必?因为焦虑只是感受,是会受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比如别人晋升但你没有、其他公司裁掉运营但你们还悬而未决;同时,也是因为人类「求安全感」的本能所致,不安全感会促使人类去追求去进步,而安全感只是会发生在一时,拿到后很快就消失了。 所以这样的焦虑是正常的,不是只有某个行业某个职业才有,也不是只有25岁或30岁的人才有,而是现代人类社会共通的。二、问题的核心原因是没有共识
上述问题只是表象,核心原因是各角色对运营的定位、职责和价值是没有共识的。没有理论根基,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 个人经验是相对片面的,只适用于某几种应用场景,不能比较全面的解释现象和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不能证伪,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也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当然无法达成共识。 既然个人经验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那么还有什么其他选项吗? 从人类知识的概念来说,包括常识、经验、科学、宗教、神话等几类。注,这个概念出自奥地利哲学家、学术理论家波普尔,就是他提出了科学是可被证伪的观点。 如果按这个分类来看,常识和经验都是因人而异且不确定性强,人们也不太会去验证对错;宗教和神话过于精神层面,与实践无法结合;而科学是系统化、公式化的知识,在达成共识这件事上,科学就是最好的依据。三、运营是科学,不是迷信
没错,运营也是科学。这么去下结论,不是为了达成共识,而是日常运营的决策逻辑,本来就是源于科学,只是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更多的以为是经验,是思考的还不够,这个下面会有详细论述。1. 在讲运营是科学之前,要先「破除迷信」
行业内有一种挺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运营在公司好不好做,主要看老板信不信。如果老板信,那么运营就可以如鱼得水;如果老板不信,就麻烦了。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而且真的不应该出现在运营从业者群体中。因为这个观点认为,运营是凭空捏造的、毫无关联的逻辑,完全依赖外部环境,无限弱化了运营的价值。2. 说完迷信,说说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系统化、公式化的知识,是对现象的解释。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如物理化生物)和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有个简单的理解方法,就是大学里设置的那些学科专业,基本上就是科学的枝叶。这么说可能不合理,只是帮助理解。3. 落地实践时需要「中层理论」
抽象的科学理论很难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所以需要中层理论,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去更好的利用科学去解决问题。见下图示意:
- 感觉:感受器,视觉、听觉、嗅觉等;
- 知觉组织:你的大脑整合来自感官的证据以及对世界的已有知识,形成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
- 辨认与识别:赋予知觉和意义。比如,知觉的上个阶段是「这个物体看起来像什么」,在这个阶段就是辨认问题「这个物体是什么」、识别问题「这个物体的功能是什么」。
- 编码:要求对外部时间的信息形成心理表征。比如,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描述的方式是画张图、讲个故事等等
- 存储:如果信息得到适当的编码,将会存储一阵子;
- 提取:线索更容易被提取,比如背景、人物关系、故事、画面、符号。
- 合适的榜样:认可这个榜样,与自己所在阶层接近;
- 合适的行为:观察者在能力和价值观层面认可的行为;
- 有指引:去做什么具体的事;
- 有收获:能获得什么奖励,或者避开什么损失;
- 注意:利用罗永浩在高线人群、在互联网行业的知名度,让直播电商的业内人都注意到抖音在大力推进这个业务了,并已经有不错的结果。具体形式就是猛推罗永浩直播预热,和直播带货的高GMV传播战报;
- 记忆:持续不断的在媒体传播,在站内给短视频推流量,反复出现在用户面前,更容易被记住;
- 再现:直播电商从业者在注意到这个case后,会认为自己也有希望做到。因为他们从价值观上认可罗永浩这个人和案例,也认为与自己属于临近阶层,「他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 动机:抖音官方平台当时在大力吸引有直播带货能力的大中V和品牌方入驻,给服务、给资源,做好吸引和融入平台的引导工作。


4. 运营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或者说,在科学的研究业务发展过程中,运营是很重要的一环,必须要参与进来。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要做业务研究,必要性在哪里。从业内发展的状态来看,能活下来的、运转状态还不错的产品或业务,都是有自己独特赛道的,存在差异化。 这意味着大家都很难去抄作业,直接照搬其他家的打法,很有可能水土不服。如果真的照搬过来也一样能玩得转,那么你或对方的同质性就太强了,未来可能只会留下一家。所以要投入一部分精力去做科学的业务研究。 科学的研究很多情况下是源于对现象的观察,长期、持续、大量的去研究个体现象,然后试着归纳出理论,也可以叫洞察;再拿着这些洞察回到现象中去演绎,看看是否能跑通;如果能跑通,再去类比到更多业务中。见下图中左图。
四、运营是人工干预
上文都是围绕「运营是科学」来展开说的,接下来讲本文第二个核心观点:运营就是人工干预。 人工干预听起来太抽象,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来打个比方。用什么方法可以制止非机动车道上乱停车的行为,有下图两种方式,左图的贴条和右图的放置栏杆。
五、人工是什么
上面得出结论,运营就是人工干预。接下来要拆开了解释,分别讲人工和干预分别是什么。1. 人工会一直存在吗
回顾内容侧运营的前世今生,大概路径是这样的:- 源头是媒体编辑,如报纸杂志电视台。特点是内容自产自推,也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最专业的,问题是与用户割裂,基本上不关心用户需求;
- 接着到了门户编辑,如新浪搜狐网易。特点是内容自产自推,但有数据参考、有更好用的后台工具,但离用户仍然较远,还是权威视角;
- 然后是UGC/PGC/自媒体时代,如博客、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特点是内容源从权威角色转变到全网个体,更加用户导向,内容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
- 与此同时还有平台,如抖快B红。他们的运营自身不生产内容,更关注平台的内容生态健康与否,以及与行业结合的深度广度。
2. 人工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在这里要提出的是,运营要更好处理与其他角色或者环节的关系。运营往往干预的是供给侧,那么与分发和传播的协作就非常重要。 有同学问人工怎么与算法PK。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而且对自己的定位认知也有错误。算法AI的价值是做内容分发,或者当前还没有很好的应用在内容制作上(虽已有大厂在做研究),而人工主要在供给侧,所以与分发是接力棒的协作关系,并不是谁要去替代谁。 如果非要把运营放在分发这个事上,人工的效率肯定是比算法低,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就像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和另一个开车的人去比速度,肯定是没必要的。但自行车有自己的场景,比如适合短途、不堵车、成本低等,所以会一直存在。3. 对人有什么要求
在人工干预这个职责里,对人有什么样的技能要求呢,毕竟这里说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简单来说,对人的诉求是解决产品和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包括内容洞察、行业理解、用户需求。 1)内容洞察 交易侧运营主要看GMV这个方向的收入或变现指标,内容侧运营主要看DAU、时长、PV/VV这样的用户活跃方向指标,本文主要讨论的后者。 能提升用户活跃的重要场景就是对内容的消费,用户来了看看内容,刷刷feed,就带来了活跃和时长。在运营这类产品的时候,对内容本身的理解就是运营的核心技能,就是内容洞察。 所以,内容洞察简单说就是找规律,展开说就是要理解平台什么样的内容效果好、什么样的不好;要理解内容消费用户都是什么画像,对内容的理解和鉴赏的程度、角度是什么,有什么需求;最后再连接平台和用户,提炼出可多次复制的规律。 这么说太抽象,提一个具象的案例:许知远的十三邀、李诞的脱口秀、樊登的讲书、脱不花讲职场,这些类型的内容分别会在什么平台火、什么平台不火,原因是什么。不用管长短视频,因为长视频平台可以放完整版,短视频平台可以放剪辑。 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里不宜展开,没办法系统说清楚,用在我发在微博和即刻上那段话来简单表述: 城市主义是社会学里的概念,意思是在城市里人和人的关系是表面上的间接接触,限于某个时间和场合的人际关系,而在农村地区是亲密的直接接触,意味着关系更近,在人与人接触中会投入更多时间,失去更多个人空间和隐私。 这两种模式,意味着人看待其他人和社会的角度、话语体系、感兴趣的话题都不一样,这都会影响用户对媒体内容的感知。大部分的内容,都有受众差异,也应该有,但我就总在琢磨这里面的规律。 比如,快手主播说话声音大,总喊;用词直接,几乎没有修饰,常有脏话;词汇量也相对少,这就是这个群体的原生特征,就是很大众化的表现。也就是在线下就是这样,不是为了迎合平台。 与此对应的话语体系,可以看看十三邀里许知远的用词,摘几个如:戏谑、欢愉、自我欺骗、惊讶、俘获。。。这可不是他写在书里的词,而是交谈时候说出来的,虽然我们都能看懂这些词,但聊天时候恐怕是没人用的。 作为内容或者传播领域的从业者,得先对中国社会阶层有些基本了解,才能理解和解释一些现象,才知道劲儿该往哪个方向使。最糟糕也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做出来的东西只能取悦自己,那就是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2)行业理解 从趋势看,互联网不会再是一个行业,而是工具、载体或理念。已经有很多的垂直行业与互联网有成功的整合,比如电商是互联网+零售、滴滴是互联网+出行、支付宝是互联网+银行,还有音乐、医疗、汽车等。连抖快这种流量巨头的内容平台,也在思考与垂直行业的结合,比如本地生活。 所以,行业对人的要求就变成有横有纵的T型人才。横是指互联网,就像学英语一样,是一种基础能力和意识;纵是指垂直行业,比如医疗、音乐、汽车、零售。 如果只了解互联网,那就是缺一笔,从竞争力角度说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了解从事这个行业的模式、角色及其之间的关系,也要懂行业话语体系、需求场景,简单说就是至少能画一个行业大图出来。 3)用户需求 这里的用户需求,主要是指C端用户,想说的主要在上面1)内容洞察里了。需要补充的是,了解用户需求先看画像,再看社会圈层,最后才是理解需求。 用户画像是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所在地、教育程度等,这个角度太粗导致在很多场景下都没意义。但总要先看一下,特征明显的也可以得出小红书这种一线年轻女白领,以及快手这种三线以下的下沉市场。 社会圈层是打破画像逻辑的,是有共同属性的群体,并在现实社会中有呈现的。比如小镇青年、IT码农、厂哥厂妹、留守儿童、都市蓝领等。这需要在画像基础上再做研究,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种结论是非常有可能呈现的,因为线上产品其实是现实社会的映射载体,只要到了一定的规模,总是能找到规律的。除非流量及其大,大到像微信和抖音一样,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得出这些圈层结论后,就要去理解需求。不要先去想这个群体对产品有什么需求,而是研究群体本身有什么需求。 比如老年人群体的特征是退休养老,最近几年才接触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习惯于生活节俭,消费习惯谨慎。所以他们的需求是需要打发时间、需要陪伴;爱看养生和正能量内容,但没有真伪的分辨能力;热衷于金额不大的抢红包和金币类活动,觉得看视频还可以白拿红包,买菜的钱就有了。 以上只是示例,真正的需求洞察的内容会非常详尽。对群体需求有丰富的理解,才能指导实践中的每一步决策。所以,用户画像、社会圈层和理解需求就是运营对于C端用户运营的基本技能。六、什么是干预
讲完人工是什么,再讲什么是干预。分两点去讲:干预谁和如何干预。1. 干预谁
必须要认识到人工能干预的用户量级是比较小的,试图直接干预大部分用户甚至全量用户的想法是不实际的。注意,这里说的是「直接干预」。 有人说做产品运营或者做策略运营呢,主要是依赖调整机制的方式来覆盖用户,抓手不一样,就可以干预全量用户吧。其实也不是: 首先,合理的机制或策略是精细化的。精细化本身是分群的逻辑,不是一刀切政策,然后即使分群也没必要覆盖全部用户,针对几个重要或有增量价值的群体就行; 其次,机制或策略都有转化漏斗,也就是从策略下发执行到用户被触达接受,再到用户改变行为,最后拿到客观数据结果,这个转化漏斗会有非常大程度的衰减流失,真正特别理想的情况是很少的。 好,明确只能干预小部分用户,那么该选择谁? 肯定是选择更重要的用户。「重要」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而且往往是相对应的。比如有带动作用的头部用户、单个价值高的用户、供给侧用户。2. 怎么干预
怎么干预,用一个字说就是:撬。本质有两个元素,以小换大和借力。 1)以小换大。「小」是人能直接干预的群体,上面已经讲过;「大」是指最终目标。虽然一直强调能干预到的群体小,但最终目标肯定不能是小,而是偏整体的收益。 2)借力。就是找杠杆的支点,在互联网黑话里叫「抓手」。但也有空手套白狼的情况,用未来或预支的资源,撬了更多收益回来。 「撬」的三种有代表性的场景: 1)撬头部 对头部的撬动,是头部带动整体的逻辑,之前有单独一篇文章讲过,感兴趣可以找来看。在这里简单复述一下重点: 涉及的中层理论分别是:个别人物法则、群体有传染属性、话语权在少数人手中。 首先,个别人物法则。 《引爆点》中提到的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在传播中有三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分别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如果掌控这三类人,就抓到了传播的关键点。 简单介绍这三类人:- 「联系员」是流量池。指联系人非常多,社交能力极强的人;
- 「内行」是指专家。指专业的、掌握内情的群体,有信服力;
- 「推销员」是渠道。指有极大动力和感染力的群体,可以靠一己之力做推广传播;
- 「联系员」去找站内外粉丝最多的人,看内外部TOP粉丝榜,弱化看能力和专业度;
- 「内行」去找有专业资质或从业经历的人,比如教授、持专业证书的人,其次是粉丝越多越好;
- 「推销员」去找对产品或品牌忠诚度最高的人,比如群里最活跃、举报投诉最多、花钱最多的人。
- 异质性群体:无名称的群体(码农)、有名称的群体(陪审团)
- 同质性群体:派别(宗教)、身份团队(球迷);



七、运营的价值怎么衡量
讲完运营的本质,说说具体衡量价值的衡量方式。首先要特别说明的是,虽说运营是对少部分群体的干预,但收益一定不是少部分,而是趋向整体的。哪怕不能直接作用到整体,有一层间接指标的拆解也是可以的,底线是务必指向整体收益。 在项目复盘或业务总结的时候,就是衡量运营价值的场景。建议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部分是客观的数据指标。来说明是否达到预期,有多大差距或者超出多少。不管情况有多复杂,至少应该给个结论。对公司、对上级、对协作方都是一个基本的交待。 另一部分是对业务的洞察,是偏主观的产出。可以包括内容洞察、行业理解和用户需求三部分,正好就是上文提到的对运营人才的要求。运营在一线战场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业务洞察,对公司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要说: 1)总有人想得到一个简单衡量运营价值的方式,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本就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影响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也非常难拿到特别合理的归因,所以想用几个简单指标就拿到价值衡量,是不现实的。 2)客观数据没达成目标,不代表业务做得不好;反之,也不一定就是做得好。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躺赢躺输的情况。如果没达标就惩罚,那么一定会带来非常负面的导向效果。要知道做数据,对运营来说反而是最简单的事。 3)运营的目标可能很难直接与公司核心指标挂钩,所以很少有运营直接把DAU和收入写到OKR里。但可以做二级甚至三级的拆解,只要能与北极星指标挂钩就是合理的。 4)切勿以小比大。比如大盘的视频vv是1亿/日,一个运营跑来说自己做的项目每天可以为平台带来300万的vv,这就是以小比大,自寻死路。要知道300万只是1亿的正常波动范畴,完全无法体现价值。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