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92年,蔡文姬远嫁给第一任丈夫河东郡(今山西定县)卫仲道为妻。两年,夫亡,归居娘家。时值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诛后,其父蔡邕曾因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将而获罪,被司徒王允所囚,处死狱中。蔡文姬则于兵荒马乱中为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胡中12年,生有2子。 建安年间,曹操军力日渐强大,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被逐步削平,中国北方趋于统一。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这就是”文姬归汉”的故事。 蔡文姬归汉后,感伤离乱,追怀悲愤,用字字血、句句泪写成了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悲愤诗》。该诗从董卓作乱写起,叙述了自己被惨无人道地掳掠入胡,在南匈奴度日如年、备受煎熬的生活以及别子归汉、还乡再嫁的凄惨悲愤的心境。《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后来,”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这两句诗,被后人简化为”百无聊赖”这个成语。
蔡文姬所著《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与《悲愤诗》大体一样,同是文姬归汉后所作,只不过《悲愤诗》是呈给曹操的,而《胡笳十八拍》则是文姬写给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其主要内容是倾诉对故国的思念和惜别孩子的悲愁。不管是刻骨铭心的思念,或是别儿之痛、思儿之苦,字字句句都饱含血泪,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都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胡笳十八拍》被当代大文豪郭沫若赞誉为”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胡笳十八拍》为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与西域的一种管乐器,类似笛子,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 蔡文姬在第十二拍中唱道: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后人根据”去住两情兮难具陈”诗句简化引申出”去住两难”这个成语。 文史泰斗郭沫若先生1959年曾写过一本五幕话剧–《蔡文姬》,讲述了蔡文姬颠沛流离的坎坷经历和《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同时给予蔡文姬相当高的评价。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