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谁提出来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联想还是想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论诗、论画的传统标准之一。最早提出这个标准的,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他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深知画与诗应该相互渗透的道理,所以他非常器重绘画,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过,王维的绘画真迹久已失传,但他的诗中,充满画意的句子确是俯首皆是。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乌鸣涧》);“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书事》);“水国舟中市,山侨树杪行”(《晓行巴蜀》);“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别》);“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谁提出来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联想还是想象)

所谓“诗中有画”的“画”,就是让人由内心去领会,尽情地去驰骋想象。宋代时,画院招考大多都以一些佳句为题,如“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之类,让众多的应试者据此作画,将“画中诗”变成“诗中画”,然后择优录取。有一年,画院出的考题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应试者大多画了渡口、孤舟,想象丰富一点的或在船舷上画一只单腿站立的鹭鸶,或在孤舟旁画一对悠闲戏水的鸳鸯,或在船篷上画一只闭目歇息的乌鸭,以说明“无人”。然而一位高手偏偏画了一位上了年纪船夫,对着茫茫水天,怡然自在地吹着笛子,小船系在岸边,水中几株芦苇随风晃动,一群水鸟仿佛伴着笛声而舞。成绩揭晓后,有些人对这幅作品名列榜首表示不服,提出质疑:明明说“无人渡”,这画上却有人,难道我们的画不比这幅画更切题吗?主考官回答说:只是说没有人要渡,没说连摆渡的艄公也走了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谁提出来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联想还是想象)

中国的山水画,是一种“写意”,给人们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因此诗、画更容易相通,更容易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其情其景宛然可见。著名画家石涛据此画了一幅美妙的山水小品:明月、青山、瓦屋,没有拘泥于诗中的“床前”“举头”“低头”的描绘,而是把景从室内移到室外,进一步把作者诗作中那种执着而恍惚的情绪表现了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3-21 12:00:31
下一篇 2022-03-21 15:00: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