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三十,常说已到而立之年,三十而立,到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那么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么呢?
《三十而立》选自《论语 第二章 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述文言选段,翻译为白话文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虽人人都不是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段自我评估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已得当。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或者相对觉解的意识,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觉醒。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三十而立应该理解为“三十而知礼”,是对自身的德行修养的建构。
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十而立”更多指的是: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确定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把“三十而立”归纳为:立身、立业、立家。
三十岁的目标就是确立自己的德行修养,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但很少有人坚持“立身”,而是忙着去立业、立家。
三十而立,更多的应该是“立身”。三十是人生的分水岭,如果不能较好的修正心性,拥有独立的人格意识,那么很难在四十做到“不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