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说”
持此说者证据确凿。元代末年(公元1366年)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井珠”条引谚语,写道:“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即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也不动。”其次,在《魁本对相四言》(1371年)一书中明确地绘有近代算盘图。因此,元代有算盘可以肯定,但却无法证明此前一定没有算盘。

“宋代说”
此说的依据颇多。1921年7月,北平历史博物馆在河北省巨鹿县发掘故城,在三明寺故址中出土的一百多件文物中,有一颗算盘珠,木质,扁圆形,直径二点厘米,与现今算盘珠大小相仿,只是稍扁而已,现收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中。但也有人认为,这颗算盘珠不是北宋时代的。

“唐代说”
持此说者认为,既然宋代已有算盘,且能入画,就说明当时算盘已较普及,产生当在宋代之前。北宋以前群雄割据,战乱不停,科技文化难以发展,由此推溯,算盘当产生于晚唐。“汉代说”
持此说者较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如美籍学者任之恭、英国李约瑟、日本山崎与右卫门、铃木久男等人。他们认为,古书最早记载有“珠算”或“算子”的书是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9)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其中记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称:“刻版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但有人认为,《数术记遗》并非徐岳所著,而是甄鸾托徐岳之名所写,按阮元编的《畴人传》载,甄鸾注《数术记遗》是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 也有人认为,徐岳著《数术记遗》是可信的,徐岳的老师刘洪是珠算的首创者。刘洪生活的年代,正值东汉末年。他自幼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有渊博的知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清代著名学者梅启照在《珠盘考》中说:
“徐岳……受历学于刘洪,… …据此,则汉时已有珠盘算法,其所从来久矣”!另据考古学者对《沂南古画象石基发掘报告》考证,认为该墓前室两壁上横额所绘的《祭祀图》中的一个形象,就是当时的算盘。

“春秋说”这是学术界更为大胆的说法。
其依据是近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的歧山古周原遗址,发掘出一座西周早期陶丸,被认为是古算盘珠。从西安半坡人遗存下来的早期仰韶文化中,还考证出一块“珠算板”的示意图,认为是我国算盘发源时的雏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