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是指当敌方气焰高涨时,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有力地增强自己的兵力,首先应该主动采取守势,进行积极防御的同时,养精蓄锐,有效地控制敌人。巧妙周旋,调动其在预设的战场上四处奔命,待敌人疲劳混乱、锐气减退、敌我态势发生变化时,迅速转守为攻,乘机出击取胜。此计强调:要想让敌方处于困难的境地,不一定只有进攻之法。关键在于适时地掌握主动权,伺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创造决胜机会。所以,此计中的“待”切不可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相反,它是积极主动的反击准备。
战争是一种“力”的较量,要运用智慧,削弱、限制敌方的力量,增强己方力量的发挥,才有取胜的把握。“以逸待劳”之计,就是实现“力”转化的有效方法。以我方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我方的冷静来对待敌人的惶恐。总之,想方设法让敌人长途跋涉,疲于奔命!以自己的从容休整,来对待敌人的筋疲力尽;以自己的物资丰盈来对待敌人的弹尽粮绝。这样,才能战胜敌人。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己,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事例
重耳“退”灭楚军
公元前655年,晋国发生王位继承权争夺内乱,太子申生被逼死,他的弟弟重耳被迫逃亡国外。公元前637年,重耳流亡到了楚国。楚王觉得重耳以后有可能重回晋国夺取王位,因此对重耳非常热情。一天,楚成王举行宴会招待重耳,气氛十分热烈。席间,成王见重耳有些醉意,便乘机试探:“公子,如果将来能返回晋国执政,您将怎么报答我呢?”重耳没想到楚成王会在这种场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凭他的政治经验,他还是很快回答道:“大王,楚国美女如云,金玉珠宝成山,美丽鲜艳的羽毛、洁白细润的象牙、坚固耐用的皮革应有尽有。倾晋国所有,都比不上贵国一个零头。”重耳面带惭愧,稍事停歇又说:“托您的福,重耳如能返回晋国夺得王位,一定不忘您的大恩大德。将来如晋、楚发生战争,我一定下令晋军后撤九十里,以期大王谅解。”楚成王听了,虽然心里不怎么满意,也不好说什么。大将成子玉有点气不过,悄悄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如此嚣张,日后一定忘恩负义,大王应该及早铲除他,不留后患。”楚成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之后,重耳历经磨难,终于回到晋国,登上了国君宝座。他抓紧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国力迅速加强。公元前635年,楚国大将成子玉率兵进攻宋国。宋国一面抵抗,一面与晋国商讨派兵救援一事。重耳和众臣商量之后,决定派兵攻打刚刚投降楚国的曹、卫两国,如果楚军前往救援,宋国便可以逃过一劫。楚成王听说晋军接连攻下了曹、卫两国,慌忙命令成子玉撤离宋国。成子玉不自量力,私自发兵向晋军进攻。重耳命令晋军向后撤退,将士们都强烈反对,“堂堂晋军在楚军面前打退堂鼓,这是莫大的耻辱,会让诸侯嘲笑的。我们应该攻其不备,让他们措手不及。”大臣狐偃解释道:“当年国君曾向楚王许诺,如果同楚军发生冲突,当‘退避三舍’以报大恩。今日我军暂退三舍,不仅兑现了当年国君的诺言,还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待其斗志松懈再与之交战,这样就可以胜券在握。”晋军将士一退九十里,列阵等待楚军。重耳坐卧不安,既担心晋军从未与强大的楚军交锋过,又害怕诸侯会怪罪他的忘恩负义。忽然,帐篷外歌声大作,将士们个个士气饱满,积极准备迎敌,重耳顿时坚定了与楚国决一死战的信心。决战开始,重耳派出一队精兵强将,驾着战车猛力冲击楚军的薄弱环节。同时,他又指挥一部分主力部队,假装继续退兵,引诱楚军主力追击,将其带入晋军的埋伏圈,全部歼灭。晋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重耳借“退避三舍”从容布阵,正是妙用了“以逸待劳”之计,以静对动,掌握了主动权,积极调动敌人,待机而动,不仅在敌人疲惫不堪、无力应对时将其一举攻下,而且因为舍弃了诸多不必要的盲目行动,为晋军减少了许多无谓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