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是什么_唐僧的人物简介

我们在上一次文化课中讲到唐僧和玄奘,这次我们讲讲唐僧是什么样的人? 唐僧(玄奘)是高僧,还是旅行家、辩论家和翻译家。

唐僧是什么_唐僧的人物简介

1.

唐僧是高僧 我们都知道唐僧是高僧,但不一定都知道玄奘是高僧。就像我小时候,只知道唐僧,不知道玄奘。不知道唐僧就是玄奘,玄奘就是唐僧。 他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是当之无愧的一代高僧。 其实,唐僧和玄奘还是有差别的,简单说吧,唐僧活在虚构和历史之中,而玄奘活在历中之中。俺最初还是在连环画中认识唐僧的。 小说来自现实,唐僧真身是玄奘。为了简洁,下文讲史,只用唐僧这一称呼。 您最初是怎样认识唐僧的呢?

2.

唐僧是旅行家 唐僧在西行之前,在河南的开封一一陈留、洛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为了研究佛学,他又南下巴蜀,后走过荆州、杨州,接着又北上燕赵,回奔长安,辗转求学,足迹遍及大江上下,中国南北。 贞观元年八月,长安饥荒,唐僧随着逃难人群离开长安,开始了西行之路。 秦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等地都留下了他脚步的印迹。 因边关禁严,唐僧的西行取经之路,说起来也是偷渡之旅,他成功了。 他绕出玉门关和五座烽台,越过绵延数百里的莫贺延碛,万死一生,到达伊吾。后经高昌,到达西突厥的控制区域。
唐僧是什么_唐僧的人物简介
​ 《大唐西域记》就是唐僧有关离开高昌后的旅途的一部伟大日记。这部巨著涉及沿途150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等内容,是唐僧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用今天的话说,他经过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区,单独行走十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天竺。 在天竺的那烂陀寺学习一段时间后,唐僧又开始了在整个天竺地区的游学活动。他先后经过伊烂拏、三摩呾吒、乌茶、僧伽罗、憍萨罗等国。唐僧在这些国家中,学习道法,参拜遗迹。 唐僧后来在回国的途中,仍是一边走,一边参拜遗迹,学习佛法,同时他还把自己所学到的佛法在各地弘扬。经过了卑利、于活、摩悉铁、商弥、竭盤陀、乌锻、于遁等国。途中的劳苦艰辛自不必说。
唐僧是什么_唐僧的人物简介

3.

唐僧是辩论家 唐僧在他的佛学生涯中,到底经历了多少场辩论,现在已经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了。但是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大唐,还是在天竺,他都经历了不少的辩场。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曲女城的圣大辩论——无遮大会。 唐僧的雄阔的辩才是怎样得来的呢?这来自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唐僧不仅学习佛学经典,他还研究世俗经典。此外,他的学习范围还包含以下内容: 声明学,即一切语言文字、声韵学(比如音乐等等)等。 工巧明学,即工艺、技术、历算等。 医方明学,即医药学,包括了中医、西医等等。 因明学,即逻辑学、认识论,等等。 《大唐西域记》记载,有一次在那烂陀寺,一个外道与唐僧辩论,也是双方以命相博,最后唐僧胜了,外道立即举刀自刎,唐僧拦住他并开导了他。 641或642年,戒日王于曲女城附近举办的一次辩论大会。
​ 唐僧舌战群雄,大获全胜,弘扬了大乘佛教的义理,尤其是护法-戒贤一系的瑜伽行派唯识学说,同时破除小乘佛教与外道的各种异见。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认同唐僧,给予唐僧“大乘天”与“解脱天”的最高称号。

4.

唐僧是翻译家 唐僧在长安时,为了准备西行,就在京城各处向各蕃地的人学习他们的语言以及梵语。 在沿途和在那烂陀寺,唐僧不断加强语言学习,为他的伟大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翻译的实践中,唐僧不断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唐僧最早提及译音之必要并订立原则。他总结多年翻译的经验,建立了“五不翻”原则,指导译经。他说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 他认为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要译音: 1)秘密故不翻(也就是佛教的秘密,如咒语,要译音) 所以唐僧的紧箍咒若译成了汉语还是白搭。不学梵语,就想拿住孙悟空?那原本是阿拉伯魔法,不学人家的语言,就是不灵。 2)含多义故不翻 不是指一词多义,而是指需要长篇大论解释的概念,应先译音,再讲解普及。 3)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 与其它四类相比,此类不同之处大概是指我们没有的具体事物和人名地名。 4)顺古故不翻(即已有的译音,不再重译) 现代的典型例子是莫斯科,这是根据英语发音翻译的。虽然俄语念作莫斯科瓦,但由於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莫斯科,现在仍然顺古。还有一个例子是《泰晤士报》名称的翻译。 5)生善故不翻(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要译音) 梵语Prajna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但佛教徒认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认为它是直接了解一切事物本质的特殊智慧。我等不信佛者,大概体会不到,无法苟同。 不管怎样,既然译者认为不同,就译音为般若,让和尚、尼姑和居士们潜心揣摩这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 唐僧的翻译事业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他645年返回长安,650年得到敕命开始译经。他先翻译了《太菩萨经》二十多卷,接着又翻译了《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对法论》十五卷,稍有空闲,又翻译了《西域传》十二卷。此后又译了《佛地六门神呪》。唐僧的翻译历时19年,先后翻译佛典75部,1335卷。 唐僧订立的“五不翻”原则指导译音上千年。很多中国原来没有的概念,始于译音,通过讲解,逐渐普及,终於化入中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2-05 14:09:25
下一篇 2023-02-05 14:11:3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