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和内部器官,也能形成电场。在人体器官受刺激点,能产生高电势,形成电压,产生电流,实现信息的传递。
理解磁场、电场、电势、电流等相关知识,有利于理解人体神经系统,信息传递和人体智能化产生的奥秘。如下具体介绍关于电的一些相关知识:
【为什么】
-01-
磁场 两块磁体,在还未接触时,会感觉到:有的面相对时有推力,有的面相对时有吸力。这就是磁场对磁体产生的作用。一个磁体分为南北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出现在磁体的周围,由磁体产生和发出。磁场对置于其中的磁体能产生作用。人们看不见磁场,但它是一个客观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
常见的磁场有电磁场和地磁场。电磁场是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电场能产生磁场,磁场能产生电场。地磁场就是地球产生的磁场。指南针始终指向南北方向,就是地磁场发挥作用的体现。地磁场形象图如下:

-02-
电场如磁场一般,电场同样是一种特殊物质。电场出现在电荷的周围,由电荷产生和发出。同样,人们看不见电场,但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电场线从正电发出进入负电,是人为所画,目的是便于形象地描述和研究电场。如下图所示:

上图是一个电荷的电场线示意图,这个电荷所带的电可大可小。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做电场力。
电始终有正负电,将一部分电分为两部分电,同样具备正负电;将多部分电合并成一部分电,也同样具备正负电。电是正负电的统一体。
电场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场强的大小。场强是电场强度的简称,用来表示电场中,某点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离电荷越远,电场强度越小。
电场分为静电场和螺旋电场。静电场就是指观察者与电荷相对静止时,所观察到的电场。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另一个导体时,二者的电荷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静电感应。
神经科学家利用静电感应,常将电接入动物的神经中,以研究神经中电的相关问题。电场中的绝缘介质又称为电介质。人体神经系统中,同样存在电介质,如神经髓鞘等。

同时,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电场与磁场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电磁场。电场与磁场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表现,两者不可分割。
-03-
电势
电势就是电位。“势”一般指“势能”。势能就叫做位能,是指物质系统因各物体或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量。如利用水的落差聚集的能量就是势能。势就是聚集的能量。
电势是描述一个导体,处于电场中某点,所获得电场对其产生作用的大小状况。这就与该导体所处的位置,及其本身所带电量等因素有关。
从计算和量化角度看,电势就是指单位正电荷由电场中某点A移到参考点O时,电场力做的功与其所带电量的比值。做功就是能量发挥作用的过程。O点称为零势能点,就是一个无穷远的点,可理解为不在该电场中的点。一般用大地为零势能点,具体一点讲,一般用A点垂直于大地的地点为零势能点。基本含义示意图如下:

上述定义,其实就是将导体处于A点时,电场对导体的作用,和导体本身的电量因素考虑进去。这样定义计算的电势,其实也只是一个相对值,处于电场中的导体,所聚集的能量,除了其所带电量外,还受其重量、材质、时间等影响。
简单地理解,电势就是指导体处于电场中某点时所聚集的能量。聚集二字,将本身电量、位置、重量、材质、时间等因素考虑进去。
电势能与电势存在区别,电势能只考虑导体在电场中的位置,而电势不仅考虑位置,还考虑本身电量等。
-04-
电流
电压就是指两个电位之间的电势差。反应两个点所聚集能量差。电压是推动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之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势和低电势之分。
高电势就是聚集的高能量,低电势就是聚集的低能量。高能量流向低能量,以达到能量平衡,这是能量的基本属性。
力和能量不能等同。力是能量的一种呈现形式。比如,一个人身体具备一定热能,可以将这个能力转换为力,用于跑步等,也可以用这个能量,调整身体器官,用于睡觉等。能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电流是指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电量就是电荷量,电量等于电流乘以通电时间。
电流是由电压产生。电流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不是指电荷在导线中真实移动,是指能量在导线中传递。
【怎么办】
电场能产生磁场,磁场能产生电场,电场和磁场形成电磁场。人体和内部器官,也能形成电场。
理解磁场、电场、电势、电流等相关知识,有利于理解人体神经系统,信息传递和人体智能化产生的奥秘。可见,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影响到对育儿和教育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