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当地说,悲哀是一种不考虑将来而渴望死守过去的思想状态;悲哀是一种持久的愿望,希望发生的事是其他而非它现在的状态;悲哀是在因为缺少欢乐或缺少占有已经失夫的东西时,人们用尽所有努力也不可能得到它们的痛苦和折磨的情绪。
……
悲哀也是一种从自然的爱和自然的亲密中产生的情绪。无论多么痛苦和无用,它在有些场合若不流露出来,便会受到人们的责备。
……人类的共识似乎决定了悲哀在一定程度上的表达是值得称赞的,如对孩子的爱,或者至少对弱者的这种行为,是值得原谅的,但绝不应该承受沉湎其中而增加的痛苦,在过了特定时间后,就要为社会责任和一般个人的业余生活放弃它。
……
在摆脱不了这种悲伤的状态下,人们很难有欢快和活跃的情趣,因此,许多提倡心智健全原则的人,认为预防要比治疗容易,规劝我们不要任由自己倾情于所爱之事,不要陶醉于溺爱,而尽力使我们的思想总是处在“冷漠”的怀疑冲。如此,我们也许可以冷静地改变悲伤的情绪。
……
“工作是战胜悲伤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
悲伤是灵魂的铁锈,每个新思想都有助于将它冲洗干净。悲伤是堵塞生活前进的废物,要靠工作和行动来清除。
——约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