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越国人,他与文种同为越王勾践的重要辅助之臣。当年越国被吴王夫差灭国后,范蠡曾跟随勾践在吴国为奴。后来又协助勾践复国,消灭吴国,是越国的功勋重臣。

范蠡与勾践朝夕相伴十几年,对勾践了解颇深。勾践灭吴后,在文台设酒大宴群臣。庆功宴上,人们都喜气洋洋,可勾践却面无喜色。根据多年的经验,范蠡料定,勾践只爱自己和土地,为达目的,他会不惜臣民的死活。且此人长颈鸟嘴,鹰眼狼步,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因此应早点离开他,不然定会有杀身之祸。

临行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与他共患难的朋友文种,说:“凡物盛极必衰,只有明智之士才能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应超过他应有的限度。有道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

现在已经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不然后悔就来不及了。”文种不以为然,说:“我们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到了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走呢!”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留了下来。

范蠡走的主意已定,向勾践辞行,勾践极力挽留,并伤心地说:“你要是走了,让我以后靠谁呀?你不要走了,我把国家分给你一半;如果你非走不可,我就杀了你的妻子。”范蠡并不怕勾践的威胁,说:“我曾听说,君子应该适应形势。有计也不急于成功,死了也不被人猜忌,于心也不自欺。我既然走了,我妻子有什么罪呢?”

范蠡终于离开勾践,泛舟五湖,人们从此不知他的去向。
范蠡走后,勾践不但没有杀他的妻子,还给他妻子封了百里之地。同时铸范蠡金像置于案上,好比与他朝夕论政。勾践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并非出于真心,这从他对文种等功臣的态度上就可得到证明。

不久,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说文种想谋反。勾践就命人送一把剑给文种,令其自杀。文种此时才想起范蠡是多么的明智,后悔当初不听他的劝告,早点离开这是非之地,以致有今天的下场。文种仰天长叹:“身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阶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戒!”于是,伏剑自刎。

范蠡离开勾践后并没有隐匿山林,而是到了齐国,在那里经商治产业,积蓄达十万之多。齐侯听说有这等贤才,想聘他做宰相。范蠡却以为“久受尊名不详”,于是散尽家财,悄悄地离开了那里。

后来又到了中原的定陶经商,人称陶朱公。在这里,他既从事农牧业生产,又作转手生意,很快又积资至万,并又娶了妻子,生了三个儿子。

不久,范蠡家发生了一桩家庭悲剧。他的二男在楚国犯罪被拘押,他想用重金将其赎回,就装了一车黄金,打算派小儿子前往。

可他大男要去,妻子也希望大男去,范蠡无奈,只好让他去。临行前,范蠡写了一封信捎给旧友庄生,并再三叮嘱大男:“把千金送给庄生,一切听庄生办理,你不要插手任何事情。”大男到了楚国,就去见庄生,庄生收下黄金,叫他回去,并嘱咐他:即使你弟弟被释放了,也不必探听什么原由,赶紧离开这里。

庄生家贫,但为人廉直,他并无意要收取这一车黄金,只是作为信任的抵押,打算事成之后再返还。庄生人见楚王,说星象显示,近日楚国有灾变,大王广施仁德可以消除灾难。于是,楚王使人封三钱之府以示节俭。这时,其他接受范蠡大男金钱的人跑来报信,说“你弟弟就要得救了。

按照楚国的惯例,封三钱之府就大赦天下”。大男见事既然已成功,又何必浪费那千斤黄金呢。就去见庄生,说弟弟将要获赦。庄生知其来意,就把黄金退回。本来,庄生是看范蠡之面救其儿子,可是大男的做法,使他感到有被愚弄的感觉。于是又去见楚王,说:“外面传言大王将要大赦天下。”楚王大怒,心想:即便有这种想法,我还没颁布命令呢,谁如此大胆,竟敢在外面搬弄是非?下令立即处治罪犯。结果范蠡二男被处死,大男只好扶丧而归。

范蠡的妻子和众乡亲都甚感悲哀,范蠡却十分坦然,说:“我早就料到结果会是如此。大男与我共患难,治产业,惜财如命;小儿子从没吃过苦头,不知财产的贵重。当初让小儿子去办这件事,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所谓天意如此,有什么好悲哀的呢。”

可见,无论是在政治上的去留,还是经商治产业,范蠡都能料事如神,所以才能避开一些劫难。

范蠡最终怎样,后人无人知道,他的一些故事,大多带有传奇的色彩,尽管如此,对后人还是有一些借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