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上世纪40年代民间使用的神主位
(1)灵位和牌位都是民间叫法,在规范礼仪典籍文本中叫“主”。因为主是木头做的,所以也叫木主;因为主是代表逝者神灵的,所以又叫神主。在语汇意义上,神的本义是闪电,古人认为,灵魂就像闪电一样,想得见看得见但不经常见,所以,人的灵魂或魂灵被称为神灵。
(2)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人由魂和魄两部分组成。魂即魂灵,魄即身体。逝去的是形骸,永恒的是灵魂。所以,祖宗神灵永在。人死之后,操办丧事,归葬逝者,安享家庙,礼仪上需要招引和象征逝者魂灵的的设置,于是出现了“主”。主就标识逝者神灵用的。

(3)按《仪礼》《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记述,丧事期间的“主”用桑木制作,虞祭卒哭之后(居丧百日后),将丧木之主埋在祖庙门道左侧,重新用栗木制作神主。栗木神主放入家庙,祭祀时拿出来,祭祀后收起来。

(4)那个放在家庙祠堂里的“主”就是牌位,通常口语中所谓牌位,指的就是这个神主。灵位是从丧事期间的“主”发展传承演进而来。说得简单直接一些,灵位就是丧事之神主,牌位就是祭祀之神主。
(5)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特别到明清时期,在家庙祠堂直接将神主牌位按列祖列祖的昭穆谱系摆放出来,不收纳。现实生活中,家庙祠堂的神主牌位安排,就是从明清传承延承而来。

制成品灵位
(6)丧事是凶礼,祭祀是吉礼,完全不同的。所以灵位与牌位在礼仪上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灵位仅限于在丧期使用,丧期过后是要毁掉的。牌位作为宗庙的位分,是永久存在的,至少在特定家庭是长时间一直存在的。

林氏宗祠牌位
(7)牌位是祭祀对象。家庙祠堂是祭祀场所。传统文化条件下,家庭或有大事,都必须启家庙开祠堂祭祖,诸如进学升学、功名入仕、加冠及笄、男婚女嫁、生子过寿、过继入嗣、货殖贸易、除官升官、戍边参军、疾病丧葬、瘟疫寇乱等。就是说,对于特定家庭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牌位标识逝者在列祖列宗中的位置和位分,是不动的。
(8)灵位是丧事祭拜对象。在丧事礼仪运作期间,灵位就代表逝者魂灵。按一般生活逻辑,祭拜灵位就等于祭拜逝者。所以,一般丧事操作,灵堂有逝者,灵棚有灵位。到灵堂祭奠逝者和到灵棚祭奠逝者,礼仪上的意思是一样的。逝者归葬,灵位就完成任务不需要了。

文氏宗祠牌位
(9)“灵位”是从“铭旌”“神主”“魂帛”综合演绎发展传承而来,是民俗事项,规范的丧礼文本中是没有的。朝廷颁发的礼仪制度如《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中,都没有“灵位”的设置。《金瓶梅》是明代中后期作品,《红楼梦》清代早中期作品,里面写了许多丧事事项,都没有“灵位”的说法。就是说,灵位极有可能是晚清民国以来由民间形成的丧事习俗。

潘氏宗祠牌位
(10)“灵位”的制作相对较为宽泛。制作灵位,可以用木板、竹板,可以用泥板、纸板,也可以用竹木等纸扎板,直接用纸张也行。灵位上书逝者名讳,代表逝者,作为祭奠对象使用。
(11)比较一下,“铭旌”和“魂帛”都是一块绢帛,上书逝者名讳。“神主”是一块木牌,上书逝者名讳。“灵位”的形制与“铭旌”“神主”“魂帛”是一样一样的,礼仪上的意思也基本相同,传承关系十分明显。

余氏宗祠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