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缅甸联邦共和国
外文名: 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Myanmar(英语)
简称: 缅甸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内比都
主要城市 :仰光、勃生、曼德勒、密支那等
国庆日: 1月4日
国歌 :《世界不灭》
国家代码: MMR
官方语言: 缅甸语
货币 :缅币 政治体制: 总统制共和制 主要民族: 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若开族 主要宗教 :上座部佛教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国树:柚木
国鸟:绿孔雀
缅甸联邦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简称缅甸(Myanmar),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西南临缅甸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与老挝,首都为内比都,人口5417万(2022年),共有135个民族,全国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全国分7个省、7个邦和联邦区。
国家象征
国旗
2010年10月21日,根据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21日颁布的法令,缅甸正式启用《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确定的新版缅甸国旗和国徽,国歌保持不变。

缅甸国旗为16:9的长方形,由自上而下宽度相同的黄、绿、红三色横条组成,国旗正中是一颗白色大五角星,覆盖三色横带并指向上方。黄色代表统一、智慧、欢乐和各民族亲密团结;绿色代表土地肥沃、和谐、安宁、苍翠的国家;红色代表勇敢、果决;白色代表纯洁、正直、友善和力量。
国徽
现行缅甸国徽于2010年10月21日开始使用,由1974年版缅甸国徽的修改而来。

1974年版缅甸国徽中间为缅甸版图置于一个十四齿的齿轮,齿数象征缅甸的省和邦,外饰以稻穗;新国徽中间为缅甸版图置于橄榄枝中间,两头圣狮为守护兽。两者之间为花卉状图案,顶端为一象征独立的五角星。下方是绶带。因国家政制改变,与旧国徽相比,新国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删去了共产主义国家在国徽上经常使用的齿轮、稻穗等图案,改用橄榄枝环绕缅甸版图。
人口民族
缅甸约有人口5417万(2022年),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克钦、克伦、掸和孟等族有文字。华人华侨约250万。

民族分布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缅甸位于亚洲中南半岛西北部,地处北纬9°58′至28°31′之间和东经92°20′至101°11′之间。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毗邻,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和泰国相连,西南濒临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西部和西北部与孟加拉国和印度接壤,海岸线长2832公里。国土面积676578平方公里。缅甸位于东6.5区,GMT+06:30,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半小时,无夏令时。

地形地貌
缅甸面积约67.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20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西、东为山脉环绕。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靠近中国边境的开卡博峰海拔5881米,为全国最高峰。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原间为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气候特征
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国土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热带,小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处于亚热带。环绕缅甸东、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挡了冬季亚洲大陆寒冷空气的南下,而南部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畅通无阻。缅甸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灾害较少。
缅甸全年气温变化不大,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0℃-25℃;最热月(4、5月间)平均气温为25℃-30℃。各地气温年较差也不大。缅甸雨量丰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6、7、8三个月,其次为5、9、10月,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达4000毫米以上,中部为雨影区,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缅甸的干燥地带。5-10月各地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于受季风的影响,缅甸全年可分为热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凉季(11月至次年2月)。
首都
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唐河谷的狭长地带,北依山势,南望平川,战略地位重要。全市总面积2725平方英里,下辖彬马那县、达贡镇和雷威镇,人口约129万。
主要居民为缅族,另有掸、克钦、克伦、克耶、德努、勃朗、勃欧等少数民族杂居于此。
仰光是缅甸第一大经济中心,是仰光省的省会,地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东部,仰光河下游,距出海口34公里,地势低平,是缅甸最大的城市,全国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仰光市下辖33个镇区,面积312平方英里,人口600万,其中华人华侨约20万人。

农业
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类、甘蔗、油棕、烟草等。主要林产品有柚木、花梨等各类硬木和藤条等。缅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为豆类和大米。畜牧渔业以私人经营为主。缅甸政府允许外国公司在划定的海域内捕鱼,向外国渔船征收费用。水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
综述
缅甸文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缅甸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以及风俗习惯等都留下佛教文化的烙印。近现代以来,缅甸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缅甸音乐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双重影响。缅甸北部民族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在各方面都比较接近,艺术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缅甸中南部则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较深。缅甸的古典戏剧、舞蹈大都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有关。缅甸古典音乐中的调式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喜庆,悲哀、婚礼、葬礼等均应采用不同的调式。缅甸最主要的民族乐器是弯琴(缅语为桑柯)这是缅甸所特有的弓型竖琴,中国唐朝时称为风首箜篌。
宗教
缅甸是个信仰自由的国家,不同宗教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年都有许多各种宗教的仪式、节日。信仰佛教人数最多,缅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教),与中国的佛教(大众部,俗称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
服饰
缅族的服饰与中国云南傣族相似,不论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统称“笼基”,男裙称“布梭”,女裙称“特敏”。男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外衣,女上衣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场合,男人多戴缅式礼帽,缅语称“岗包”,用细藤编胚、以粉红或浅黄色纱巾裹扎而成。缅甸妇女多留长发,挽发髻,戴鲜花,喜爱用“檀那伽”的香木浆涂在脸上,有清凉、防晒、护肤作用。缅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场合均穿拖鞋,军人除外。
主要景点
蒲甘古城
蒲甘古城位于缅甸中部,遗址由8个遗产点组成,内有大量寺庙、窣堵坡、修行所、朝圣地以及考古遗迹、壁画和雕塑,蒲甘又被称为“万塔之城”,蒲甘佛塔以数量众多、保存完好、建筑价值高而举世闻名,与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南亚三大佛教奇观。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骠国古城
骠国古城位于缅甸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包括罕林、毗湿奴和室利差旦罗三座用砖石建造、外围被城墙和护城河环绕的古城,这些遗迹见证了骠国在前200年至900年间1000多年的历史。骠国古城遗址是缅甸最早的城市文化发源地、南传上座部佛教最早传入地,也是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其创造的文化奠定了蒲甘王朝文化的基础,是缅甸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