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这天晚上人们放鞭炮、放烟花,吃团圆饭,守岁,辞旧迎新。
春节: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过大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往往与除夕相连,除夕是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
元宵:即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夜晚,又称“上元节”“元夜”,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猜灯谜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三月上半月,阳历每年的4月5日或6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插柳戴花等。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其习俗有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菖蒲等。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最为人熟知的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是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有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插茱萸等习俗。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古代礼俗
(1)古时兄弟排行(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如:孔子排行老二,字仲尼;“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2)座次尊卑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座次,因为座次是区分尊卑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
堂上:在朝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坐北面朝南)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室内: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室内最尊的座次是东向坐(坐西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坐(坐北面朝南),再次是北向坐(坐南面朝北),最卑的是西向坐(坐东面朝西)。
如《鸿门宴》一文中,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车骑:车骑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如成语“虚左以待”。
左右:对于官员来说,官场位次也是尊卑有别的,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此外,在官职调动上,还有“左迁”的说法。所谓“左迁”,就是贬官、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3)古代礼仪
成年礼: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即盘发插笄,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古人在此之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庄敬。如:“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如:“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再拜:先后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如:“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