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在哪里(广州的十三行服装怎么批发)

清末民初,广州兴起了一种买卖旧衣服的生意。一开始是为了适应外地人来广州做生意,喜欢买华丽的老唐装,老宫廷的东西。后来成为市民买卖破旧衣物的一种方式。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州的二手服装店几乎消失了。然而,因旧衣生意而得名的“旧衣街”却将街名保留至今。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在哪里(广州的十三行服装怎么批发)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在哪里(广州的十三行服装怎么批发)

故衣街

位于荔湾区人民南路南段西侧巷内,是十三行路与桨栏路之间的一条南北向的小街,长约100米。

溯源:

曾是广州旧衣市场

故衣,即旧衣服。根据荔湾区地方志馆资料显示,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后,十三行一带被辟为洋行区,衣商搜集各式各样为洋商喜爱的绫罗织锦以及御物宫装出售,获利颇丰,因而故衣(旧衣服)店铺越开越多,“故衣街”逐渐形成。

虽然故衣街得名于清朝时期,但旧衣生意最火爆的时代却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洋商逐渐减少,故衣街的商家们马上调整销售策略,由绫罗织锦之类的奢华“故衣”转营大众化“故衣”,这里成为广州买卖旧衣物的集散地。当时,故衣街一般都是贫穷人家光顾的地方,有人没钱买新衣服,买件旧衣服穿总比没衣服体面。而卖衣服的人,有的是因为赌博输了而将衣服拿去典当,典当行再转到故衣市场;也有穷困之人,将旧衣服卖掉以解燃眉之急。还有一些富贵人家,家中之人去世后,便将其生前所穿衣服卖到故衣市场,因为衣服质量好,很受欢迎。

变迁:

旧衣市场变“雨伞一条街”

新中国成立后,买卖旧衣服的人少了,故衣街的旧衣服买卖行业开始萎缩。不过,这个地处西关商业聚集区的小巷却有了新的行业进驻——遮行(伞行)。上世纪60年代,整条街都是卖遮(伞)补遮(伞)的档口,可谓“雨伞一条街”。后来,因为公私合营,街上的小商铺全部消失了。

荔湾区地方志馆资料显示,1981年9月,故衣街与装帽街、豆栏街一起被定为“故衣街工业品市场”,总面积达6125平方米,档位数413个,经营各种中低档服装、雨伞、鞋帽、针织品和小百货等生活用品,截至1990年,是荔湾区最大的工业品(专业)市场。

现状:

广州三大服装批发市场之一

1981年之后,以十三行路为中心,以故衣街、豆栏上街、和平东路服装商场(市场)环绕形成物流商业圈,逐步发展成为广州的服装批发集散地。

近年来,这里每天进出货物上千吨,人流量达数十万人次,商品销售至全国各地以及俄罗斯、东南亚等地,与广州流花服装市场、沙河濂泉服装批发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据故衣街一家档主介绍,故衣街销售的服装以中低档为主,价廉物美,采购的客人以批发为主。目前,故衣街正准备进行微改造工程,街上略显冷清,但留守的商家依旧敞开店门,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

趣闻

十三行“公行”变“工行”

故衣街的历史,与十三行息息相关。十三行博物馆所藏的1856年广州洋行区图显示,虽然故衣街位于十三行核心区外围,但其南侧却有十三行重要的组织——洋行公所,即公行的主要办公机构。公行是当年十三行地区公共的商会组织,专办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事宜。

说起来有趣,当年“公行”所在地如今是一家工商银行。“公行”变“工行”,不变的是服务周边商户的性质。

“十三行”官名叫“外洋行”

虽然有地图为证,不过十三行“公行”是否存在一直是研究难题。上周末,在十三行博物馆举办的讲座上,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十三行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冷东介绍了学术领域的新发现,“在一份十三行商行的文件上发现了十三行公行的印章,这是首次在商行文件上发现的,证明了十三行公行的存在。”

这份文件是怡和行、广利行、同孚行、东裕行、天宝行、万源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与英商怡和洋行的合约,印章上刻有六字篆文“外洋会馆图记”。该印章的发现不但证明“公行”的存在,也引出一个新的话题。“十三行或许只是小名,它的真正名号是‘外洋行’,就好比‘小蛮腰’与‘广州塔’的关系。”

冷东表示,清朝时官方文献没有出现“十三行”,而且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道光十九年(1839),行商数量为十三的年份只有嘉庆十八年(1813)和道光十七年(1837)两个年份,所以他认为“十三行”并非清朝官方定称。其真正名号应当是“外洋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4-17 23:00:01
下一篇 2022-04-18 00:00: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