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一度内乱,太子逃往秦国避难,得到了秦国的照顾和帮助。他立下誓言说,有朝一日他登上王位,必会割地重酬秦国之大恩。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如愿登上王位即晋惠公。但是他自食其言,至此不再提割地酬谢秦国救助之事了。

晋惠公即位第四年,国内发生饥荒。秦国不计前嫌,给晋国运去了大量粟米。没想到经二年的冬天,秦国也发生了大灾荒,而这一年,晋国的收成不错。于是秦国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不料遭到拒绝。
晋国的大夫庆郑竭力劝说晋惠公说:“忘记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人;幸灾乐祸是不仁的表现;贪心不足,舍不得用财物去救助别人是一种不祥之兆;使邻国产生怨恨就是不义的行为。这四种是立国的基本道德,假如都丧失的话,用什么来维护自己国家的生存呢?”

而晋国的另一位大夫虢射却持反对意见,他说:“我们既已背弃了割让土地的许诺,给不给粮食又有什么关系呢?”
庆郑反驳说:“背弃了信义,得罪了邻国,假如我们发生了什么灾祸,还有哪个国家肯来帮助我们呢?”
虢射却说:“我们既然无法消除秦国对我们的怨恨,又卖粮食给他们,反而使我们的敌人增强实力,不如不给。”

庆郑再一次劝告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的行为,就连普通百姓也唾弃。亲近的人会因此而结仇,何况本是冤家敌人呢?”
可是,晋惠公一直不肯采纳庆郑的意见,晋国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第二年,秦穆公就出兵进攻晋国,并活捉了晋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