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7月22日,等待起飞的参加解放日庆典表演的波兰空军的Lim-1 战斗机大队
另一种“伊里亚·穆罗梅茨”飞机是沙皇俄国航空工业的骄傲。这种飞机装4台发动机,单台功率140马力,时速135公里,升限4000米,可载七名机组人员和800公斤炸弹;此外还装有火力很强的7挺自卫机枪,其机舱内部装载弹药、乘员职责分开等设计,已经基本具备现代轰炸机的主要特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前线俄军接收了近百架这种飞机。到十月革命前,俄国已经约有15个工厂和作坊从事飞机生产,这些工厂和作坊分布在莫斯科、彼得堡、敖德萨和里加等地。所有这些航空工厂雇用的职工人数近一万人。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生的红色政权敏锐地意识到了航空工业的军事价值。就在苏维埃政权成立的最初日子里,人民军事委员会便成立了航空委员会。1918年5月,苏俄成立了工农红色空军管理总局。同年6月,人民委员会颁布航空企业国有化法令,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全面控制了航空工业的组织工作,从此将其纳入了举国体制之内。1918年1月,列宁在接见航空委员会的代表时更表示,苏维埃俄国应当有它自己的空军。他还强调说,航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本世纪最重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此番话无疑预示着,苏维埃政权不仅将航空工业当作是增强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武器,同时将其视为凝聚国家力量的精神工具。
1941 年,伊果尔·斯科尔斯基试飞四发双翼的“伊里亚·穆罗梅茨”飞机
到了1929年6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在“关于苏联国防形势”的决议中指出:“应该承认,在过去五年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组建了红色空军。苏共中央认为,近几年内红色空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提高质量,使之达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竭尽全力来培养、造就和扩大我们苏维埃自己的科研设计力量,尤其在发动机制造方面。”这样一来,举全国之力快速发展航空工业这种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部门,以满足军事需求就成为苏联政府的迫切任务。因此,航空工业的资金总投入在20世纪30 年代初期增长了一倍,使得“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四年里,苏联航空工业总计生产了4289架飞机”。1936 年,苏联国家经济建设的整体预算约为148亿卢布,而航空工业总局得到了其中1/3(近50亿卢布)。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航空工业总局根本就不曾制定过民用产品生产计划,其所有的生产资源都只为国家的军事目标服务。 到二战结束时的1945年,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部已下辖企业171家,拥有金属切削机床近10万台,从业人员超过71万人。此时的苏联航空工业体系已趋于成熟完善,成为国家军事工业综合体的重要支柱。更不用说,强大的航空工业本身就是苏联这个国家跻身世界强国的标志之一了。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