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脸谱,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没错,是京剧。
换言之,在绝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京剧就是与脸谱牢牢绑定在一起的。没有脸谱就没有京剧,没有京剧也就不会有脸谱。
可事实上,于京剧而言,脸谱就是一种装扮,没有这种装扮,依然可以表演,或许演出效果会差一些,但绝不是没有脸谱就不行。

而于脸谱而言,京剧更像是一种“载体”,即便没有京剧,脸谱也依然会存在。
两者之间,并没有“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只是因为经常搭档在一起出现,就让一些人产生因果联系。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脸谱与京剧的关系,就好像紫砂壶与茶,虽然经常被人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却是各自独立的存在,都是文化上的一个支脉。
那么,脸谱的这个支脉又是如何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如何同京剧形成了密切关系的呢?

-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去观察,去把现如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承载方式进行溯源,就会发现一点,这些文化的出现都离不开“祀与戎”。
所谓祀,就是祭祀;而戎,则是战争。这是古代先民最为重视的两件事,而两件事之中,祭祀很明显更为重要一些,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祭祀。
祭祀的目的,就是向上天进行祈求和询问。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五谷丰登,为的是扩土开疆,为的是天下太平。
天下,提及了这个词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应该还有另一个词,那就是社稷。或者说,这两个词本来就是同等并行的存在。

何为社?“土地阔而不可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土地太辽阔了,祭祀起来不太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土地神的概念,这样祭祀起来就方便了。
换言之,社即是土地的意思。有了土地这一概念,还缺少粮食的概念,稷就是粮食。
所谓的社稷其实就是祭祀社神与谷神,也就是说祭祀土地与粮食。有了土地和粮食,那天下的事基本上就解决了一半。
那么如何进行祭祀呢?牲口是必然不可缺少的,还有很多珍贵的器皿,激进的时候甚至活人也要成为祭祀品。
但这些,都可以没有,唯独有一样必须要有,那就是火。火的特殊形态,让它成为一种联系上苍的信物。正因为如此,火成为了祭祀的必须品。

于是乎,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仪式的简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一系列的促使,就出现了一种祭祀与庆祝相融合的产物——社火节。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了,咱们不是要说脸谱么?脸谱去哪了呢?脸谱登场了。
其实,脸谱早就该登场了。因为谈及祭祀的时候,它就应该出现了。可毕竟,远古先民祭祀时候所带的面具虽然有脸谱的雏形,但发展得还并不成熟。
脸谱发展的成熟,是在社火节出现之后。因为,社火节是需要表演的嘛。而在这众多的表演之中,巫术表演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巫术表演中,占有重要作用的就是脸谱。此时的脸谱已经非常的发达了,有直接描绘在人脸上的脸谱,也有画在马勺或者是土麻纸等“载体”上的脸谱。
那么脸谱的作用又是什么,又都是以什么样的“样貌”展现出来的呢?

- 每一个脸谱对应一个内涵
脸谱怎么画,在很大程度上就表达了我们所要祈求的是什么。所以,这里面是有很多讲究的。
在脸谱最早出现的时候,画脸谱是一件极其庄重的事情,非是族中长老,德高望重的人,都没有资格去给人画脸谱。
毕竟,那一笔下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触怒神灵的。现在人可能会觉得这么说很夸张,但其实并不夸张。
因为你的笔下不是张三李四,也不是什么窦尔敦、黄三太,而是画“四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苍龙、白虎、朱雀、玄武”。

为什么是“苍龙”而不是大家经常说的“青龙”,在这里跟大家解释一下。
苍龙与青龙的区别,和什么所谓的法术高低啊,是不是祖龙啊,这都没有关系,这些都是一些神话概念上的设定。
它们之间根本上的区别是“苍龙”是一种祭祀概念,“苍”虽然与“青”在颜色上属于近亲,但多了一重庄重的颜色。而“青龙”,则更多用在道家概念上。
“苍龙”的形象,呈现在脸谱上,是一种多元化的呈现。虽然它所主的是东方位,五行属木,可当表现在脸谱上的时候就不同了。

“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五行又对应五色,即“白青黑红黄”。画苍龙的时候,五色缺一不可。
不仅如此,在形态上,苍龙还融合了“蛇”“虎”两种动物形态。而这么做的寓意就是“刚柔相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
接下来咱们说白虎,先秦时候,尤其是秦地的先民,他们有着“尚虎”的传统。
毕竟,白虎主西方位,五行主金,代表了杀伐。而凭借铁骑开疆扩土的先秦古民,自然会对虎有一种莫名的崇拜。
其实,不仅先秦的古民崇拜虎,“虎”崇拜对于中国人而言,始终是一个有着特殊的意义的崇拜。

直到今天,很多家里在过年的时候还有着“画虎”的习惯,以此达到御恶辟邪的目的。
回归到脸谱上,白虎的画法很有特别。它不是被画成白色,主色调是以红色为主,尤其是大红居多,再兼用黑、灰二色。
至于为什么要画成红色,大概是因为画成白色有失虎的威严,怕白虎神不愿意吧。
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的是,白虎神脸谱的眉心是以玉作为修饰的。刚猛之余,又多了几分柔和。辟邪的神兽,只需要这么一笔点缀就又有了祥瑞之意。
苍龙也好,白虎也好;还有四灵中的朱雀、玄武,还有脸谱上经常会需要的金蝉、蝙蝠,脸谱既寄托了古代先民的美好期盼,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文化的象征。

- 婺剧中的脸谱
我们现在一提到唱戏,就会直接想到京剧,就好像戏曲中只有京剧一种。
可事实上,京剧的真正成型是在四大徽班进北京之后。是南北曲调融合,北方曲种融合了大量的兄弟曲种的产物。
而戏曲这个母体的出现,要远远早于京剧,可以说京剧同的兄弟曲种昆曲、梆子、婺剧等相比,绝对是属于新生代的。
“婺”,金浙江金华一代,古称婺州。所谓婺剧,其实就是金华戏。
婺剧的脸谱能在众多兄弟曲种中脱颖而出,除了因为它有着极其浓郁的地方风土人情色彩之外,更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造型。

在婺剧的脸谱“元素”中有一种并不常见的造型,那就是植物造型。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三国戏中的《三结义》。在《三结义》这出戏中,张飞的扮相很有特点,因为他的额头上有一个金色的桃子。让人对“桃园三结义”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还有一出比较出名的婺剧《丝罗带》,有的地方又叫《双丝带》,很多曲种里都有这出戏。
《丝罗带》中的钱瑞英脸谱上绘了“梅、兰、竹、菊”四种图案。这无疑是要把“君子之风”“淡雅之气”带入到戏中。
除了植物图案外,动物图案、器物图案、文字图案,甚至“自然”景象的图案,也都经常出现在婺剧的脸谱上。

就好比《玉麒麟》这出戏,张顺的图案上就画了鱼,这就是要说他谙熟水性;而李逵的脸谱图案上则是实实在在的点缀出了“黑旋风”。
金蟾、蝙蝠,也是婺剧中最常见的两种动物图案。《万寿图》中的刘海脸上画了三足金蟾,这是招财进宝之意,《探五阳》的姚刚脸上画了一只蝙蝠,这是在说姚刚是一个福将。
器物图案中比较常见的是兵器造型。《九龙阁》里面的焦赞,他的脸谱上画了一柄利斧,这既是焦赞的兵器,也能体现出焦赞的人物性格。
《借云破曹》中的典韦则是画了一杆戟,这让我们能直观的感觉到典韦的勇猛。
用到文字的脸谱其实就更多了,《鱼藏剑》中专诸额头写了一个“孝”字,《大香山》中达摩的额头有一个“佛字”。
用文字这种最简单的方式,直接表现出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或是人物特性。虽然简单,可又不失巧妙。

- 脸谱与颜色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我相信,很多人最早是从这几句中了解到戏曲脸谱的丰富多彩的。
在脸谱中,最常用的颜色是“黑、白、红、黄、蓝”,而这五种颜色也恰恰对应着五行五色观。
每一种脸谱的颜色,并非是没有道理的由着人们去胡画,而是有着各自说法的。

“包公”戏,是各种戏曲都十分热衷的一个元素,而包公脸谱的颜色大家也不陌生——黑色,或者更为确切的说是“玄色”。
历史上的包公并不是黑脸,脸要真黑到包公那个程度,恐怕是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戏曲中的包公是参照“阎王”来画的。
之所以参照阎王来画,一是因为包公在民间有着“日断阳,夜断阴”的能力,能够下地府;二是因为包公为人不假颜色,铁面无私。
可是,阎王也没有人见过啊,人们为什么就要把阎王的脸定义成黑色的呢?

这就要说到“五行”学说了。五行之中,水所对应的方位是“北”。而北方在中国古代有着死亡与寒冷的象征,与黑暗、地府、阴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行又对应五色,水所对应的颜色是黑色,也就是说北方所对应的颜色是黑色。这样一来,黑色就代表了阎王的色彩。
不过,包公的脸谱也不是纯黑的,而是“黑中带红”,“黑而有赤色者曰玄。”
“玄”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神明”。包公的脸谱之所以是玄色,这是民间崇拜包公的一种结果。

我们再来看看脸谱中另一种常见的颜色,也就是蓝色,或者更加扩大一些,将其称之为青色。
这种色彩一般会用在江湖草莽、绿林好汉的脸谱上。而这,其实也跟五行有一定的关系。
五行之中,木主东方位,对应的五色为青。而中国历史上,江湖好汉出的最多的就是在山东一带。

脸谱色彩中,最为复杂的颜色内涵白色,这个既用在奸臣太监脸谱上的,也用在仙人仙翁脸谱上的颜色又有什么讲究呢?
大家想必对这么两句话都不陌生,“乱自西来”,“仙自西来”。中国历史上,动乱经常自西方而起,而传说中的仙人也经常从西方而来。
西方,所对应的五行是金,而金对应的颜色则是白色。这样一来大家也就能够明白,白色为什么会有多重内涵了吧。

从古代先民的祭祀,到后来的戏曲,脸谱都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在现代社会里,脸谱通常都是与京剧绑定在一起的,但事实上,脸谱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
而这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庞大性,系统性,也绝非是西方万圣节所带的面具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