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建安七子的领袖

历史上的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史书原文出自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

《典论》: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幹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

明显,在曹丕叙述中,孔融才是排行第一的存在,这是年龄、资历使然,若论七人中谁是第一人,孔融也是当之无愧的。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建安七子的领袖

孔融的资历

孔融的资历也是和尚头上的跳蚤——明摆着。

建安初,孔融在许都汉廷担任少府,位列九卿,此时,陈琳还在冀州给袁绍打工,王粲还是荆州刘表座上客,徐幹等人都是晚辈。若按众人文笔成就来看,他们或许能跟孔融比肩,但从资历上看,孔融在建安初已经是士人中的翘楚了。

《后汉书·孔融传》上说孔融每次在朝廷参加会议,他的意见就是决定性意见,其他公卿大夫都只要负责签名同意即可。

及献帝都许,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

由此可见:孔融的资历、名望比王粲等人高多出一大截,曹丕在介绍这七人,先说王粲,最后说孔融,只是曹丕为了归类叙述,是并列关系,并非是排名。

曹丕对孔融

众所周知,孔融死于曹操指使的诬告案,但这场政治冤案并不能抹杀孔融在建安文学上的成就。例如魏文帝曹丕就特别喜欢孔融的文章,经常佩服不已,等曹丕称帝后,还曾专门下诏让天下人去搜集孔融散落民间的文章,谁贡献的文章一经核实,便赏赐黄金和布帛。

——曹丕尚且如此,更不论其他人对孔融的推崇了。

魏文帝(曹丕)深好融文辞,每叹曰:“杨、班俦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

曹丕对王粲

很多人听过曹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的故事,以此认为曹丕非常欣赏王粲,可是,这个故事出自于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分析一下,可知故事可信度是有问题的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建安七子的领袖

分析的理由也很简单。

建安二十四年(219)九月,魏国都城邺城爆发魏讽案,起因是钟繇相国府西曹掾魏讽暗中勾结多人,策划在邺城造曹操的反,以图复兴汉室。计划泄露后,很多跟魏讽交往过的人都被牵连入狱,最终被杀害。其中就有王粲的两个儿子。

《三国志·王粲传》:(王)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当时曹操正在长安、洛阳指挥全局,魏讽案是镇守邺城的曹丕亲自督办的,王粲的两个儿子被诛杀的消息传到曹操耳中,曹操感慨说:“如果我在邺城,是绝对不会让王粲绝后的。”

如此可见,曹操喜爱王粲,甚于曹丕。

《文章志》曰: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所以再看《世说新语》上说“曹丕为王粲学驴叫”,换成曹操倒是可信,说是曹丕,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也可能有人会说,魏讽案是政治案件啊!曹丕不敢包庇好友的儿子,是可以理解的。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同样的是魏讽案,曹丕可是刀下留人了的,例如文钦,这位乡党公子哥也因为和魏讽交往过,被办案官员拿下问罪。

但是文钦的老爹是文稷,文稷是曹操的同乡,当年一起出来创业的元老,所以曹丕是留了文钦的命,然后整理情况向曹操汇报的。曹操接到曹丕的汇报,当然是大笔一挥,免罪。

《魏书》:魏讽反,钦坐与讽辞语相连,及下狱,掠笞数百,当死,太祖以稷故赦之。

综上

既然“建安七子”之名是出自曹丕,就以曹丕的喜好来看,孔融的地位是远远高于王粲的,加上孔融的资历等等,孔融位列“建安七子”之首,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10-22 11:29:06
下一篇 2023-10-22 11:32: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