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最早出自《韩非子·喻老》。
相传楚庄王即位三年,没有颁布一条法令。有一天,右司马伍举给楚庄王讲了一段故事,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楚庄王明白伍举的意思,回答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过了半年,楚庄王亲自处理政务,废除了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务,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楚国很快就兴盛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做声不代表无所作为,而是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挥出惊人的力量。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但在某个关键时刻突然表现出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赞赏。这个成语的使用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适用对象:“一鸣惊人”通常用来形容人,而不是事物或情况。
2. 语境: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方面突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出色。
3. 语气:“一鸣惊人”是一个褒义词,通常用于正面评价一个人的表现。
总的来说,“一鸣惊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关键时刻突然表现出色,但需要注意使用的对象、语境和语气。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