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子罕篇。
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孔子发出了时不待我的感慨。流水一去不返,昼夜不停。
逝者,多译为消逝的时光。此句更成了敦促人们时时刻刻保持自强不息,永不懈怠的警句。
诚然,逝者解释为消逝的时光未为不可,可为什么只限于此呢?为什么不能包括逝去的人和消失的其他事物呢?
孔子发出此感慨的时间具体不详,但应该是孔子在周游列国十四年回到鲁国之后写的。
一生境遇坎坷,虽矢志不渝,但面对礼崩乐坏,政治抱负无从实现,孔子也只能空发感慨,埋头著述了。
孔子在当时的年代也算高寿,但68岁回到鲁国,69岁唯一的儿子孔鲤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还有对自己若即若离的君主,对自己又敬又恨的对手,很多也已死去。
即便圣人,即便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此也不会无动于衷。
一个人如果对时间消逝产生感触和恐惧,莫过于周围人的逐渐死去。孔子是圣人,也会如此。
逝者如斯,不仅仅指的是时光,也包括孔子认为的已经消亡的礼和乐,包括反对自己思想和做法的人,更是对自己已经故去的爱子爱徒的无限怀念,对远古的明君的无限追忆。
孔子讲仁爱,他自己做到了“仁”,也做到了“爱”。
此时的孔子更是一位知天命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