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时期,定都于西安是封建王朝一致的选择。以上王朝有这样的功绩,与长安的“王气”莫不相关。我们今人不太信这些,然而古人却将《易经》直接列入考试科目,读书人都会看《易经》,懂得占卜之术,其实这也是古代文化中蕴含的智慧。
而在民国时期,关于定都的去向,当年也曾引起了不小的学派争议。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大家为选都城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其实那时选谁当领导人都没定论,大家就开始操心定都的事了。

素材图
当时,大学者章太炎主张定都武昌,但被孙中山强烈反对。他认为,武昌离北方太远,控制新疆、西藏也太过勉强,孙中山认为“定都武昌百害而无一利”。
提起孙中山大家都熟悉,但在二十世纪初,大多数人对他并不认可,尤其是海外留学生,在他们眼里孙中山只是个绿林人物,章太炎也是在见到孙中山后才说“革命家气概,没见过第二个”、“非才常辈人”。然而,章太炎在与孙中山会面期间一见如故,与孙畅谈中国之现状,赋税问题、教育平等问题,体制如何改革,中国的未来在哪里,其中他们讨论到建都,孙中山的言论让章太炎吃惊。
孙中山先生说:“这要看你谋的是什么,格局有多大。如果你谋的是大本营,那武昌就可以;如果你谋的整个中国,那西安可以,如果你谋的是整个亚洲,伊犁是最好的”,章太炎久久无语。
其原话是这样说的,“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如今看来,孙中山的历史眼光和视野格局不可谓不深远独到。
而到了近代之后,民间一直有个说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安与北京仅差一票就能成为首都。我作为一名陕西人,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觉得哭笑不得。实际上,这张所谓的一票之差票是伪造的YY,它的真实性无法验证,西安与北京综合实力何止一票之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都差的远。
尤其在近代,北京一直是首都,解放后的北京是和平的。文物建筑的自然保护完整,相应的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然而,在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长安,基础薄弱。

素材图
此外在军阀混战中,以刘镇华为首的镇嵩军曾炮轰西安,这对当时的西安影响很大,尽管后来得到了稍微的恢复,但整个城市仍然遭受重创!如果将其作为首都的话,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重建,当时的新中国,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客观环境,都无力应对。
此外,当时有观点还认为,中国的领土并不仅仅局限在不在秦、汉、隋唐时期。当时长城是边界线,现在它位于中国的腹地。因此,西安不再是地理位置的中心,因此,选择西安作为首都是不合适的。
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和这种情况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此外,交通和黄河洪水也使其失去了京都的地位。
经过多方对比考虑,北京方面随后召开了全国性会议,会议讨论审议了关于拟定国都的意见后,开始表决,全体代表一致举手通过,确定新中国的首都设在北平,并自当天起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
另外,还有历史文章是这样讲述的。

素材图
1949年初,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抵达西柏坡的当天,就和夫人朱仲丽去看望毛泽东。
毛泽东递给王稼祥一支烟,自己也吸了一支,问:“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历朝皇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还有石头城南京或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
王稼祥沉思了片刻:“是不是定在北平?”
“嗯,谈谈你的理由。”
“我认为,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而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
“有道理有道理。”毛泽东笑着,不住地点头。
事实上,王稼祥的看法和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人的看法是一致的。
最终,新中国的首都选择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