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成本太高。要拍摄3D电影流浪地球2起码还得再增加几亿成本,就算是转成伪3D也需要上亿。这样一来很不划算。
第二影响画质,使用3D容易导致画面边缘模糊,一些细节不能看清。而且3D还会出现眩晕这也会影响观影感受。
对于戴眼镜的人群,无论是夹片还是覆盖镜,都给鼻子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而且绝大多数的 3D 影厅,屏幕亮度都很低,戴上眼镜后亮度只有不戴时的 1/3,看啥都是黑咕隆咚的,再加上整帧数不够,观影体验只能用灾难来形容。
除非是类似于二代 IMAX 的激光 3D 影院,否则 3D 厅给人的负面感受更多一些。拿 IMAX 和杜比影院(非环绕立体声)这种品控相对稳定的 3D 厅品牌来说,能做到 300m²+ 大屏且 10FL+ 亮度的,就算在上海,加起来也差不多只有个位数的厅。
当初,从阿凡达开始了一轮 3D 风潮,毕竟那时候给了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所谓瑕不掩瑜。但到了今天,大家已经对 3D 很熟悉了,也就不再有新鲜感加成了,自然对 3D 的好奇心和需求都有所下降。
再加上 3D 票价更贵,绝大多数电影都是 2 转 3 而不是原生 3D 等缘故,导致 3D 热在慢慢退潮也是正常的趋势。

业内已经初步达成共识,3D风潮已过。可能以后除了动画,不会有大制作真人3D了。
北美市场除阿凡达之外,其他有3D格式的真人影片,2D占比已经高达65%,哪怕是阿凡达2,2D占比也高达31%。
我国就算传导得慢一点,但影迷也普遍反对3D,路人观众也除了噱头之外不觉得3D有啥了不得的。
这个格式本身就是不成熟的。一场120分钟的大片,有必要用3D表现的片段,加起来可能不到20分钟,呵呵,能给你看20分钟”感觉有3D效果”的片子已经很良心了。更多的是加起来3分钟都没有的诈骗电影。
还有个原因是,3D要做得好、投入指数上涨。从剧本规划开始就要大改,120分钟的电影,分镜里要加入海量的3D专门设计,直接影响剧本的艺术表达。
拍摄的时候要把租用3D摄影设备放进预算里面,整个场地布置都跟2D不一样,相当于专门开一条生产线,量大还好,成本可以降下来,但绝大多数剧组都是2转3的诈骗电影,量上不去,成本直接上天。

所以,电影好不好看不在于用不用3D技术,把电影质量搞上去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