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考试从院试、乡试、会试到殿试,共分四个等级,历时三年。
各级考试的时长和安排如下:
院试:属于各省的考试,每年二月进行,院试合格录取后,就等于考上学院,可以从国家仓库取得禄米,成为国家所养的士子。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由国家派考试官,每三年考一次,在秋天八月举行,分三场(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进行,每场考三天,也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会试:通过乡试的人,第二年进京师进行礼部考试,称会试。会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在春天三月举行,分三场(三月初九、三月十二、三月十五)进行,也叫春闱。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员。
殿试:会试考中之后,贡士要在会试一个多月后,进行另一考试即殿试。殿试是在皇宫殿廷,皇帝出题,贡士问答,殿试结果出三甲。一甲录取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
下面分别说一说,每级考试的具体时间安排和考试内容。
院试作为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对于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清朝,院试考试分为两部分:岁试和科试。
岁试在丑、辰、未、戌年进行,考生需要在自己的本县礼房报名参加,考试的内容包括一篇八股文和一首试帖诗。报名时,考生需要填写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的表格,并由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证考生确系本县籍贯且出身清白。第一场试即正场试,考两文一诗;第二场试考两文一诗;第三场试考一赋一诗(或一试一策一论);第四场试考以小讲三、四艺。三场考试结束之后,会淘汰一部分人,最后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就是本县的县官。
科试则在寅、巳、申、亥年进行,只有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才能参加。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科试的具体考试内容和方法与岁试相同。
院试的考试时间安排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会在每年的二月进行,由学政、学台或宗师主持。
乡试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第一级,也是中级考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乡试考中的概率在整个清朝大概只有1%,是非常难的考试。
乡试的具体考试内容和时间安排如下:
考试内容:乡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三场,每场考三天。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需要考生写三篇八股文;第二场考史论,考察考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第三场考时务策,测试考生对当时时局的看法和建议。

考试时间:清朝乡试一般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举行,也有丑、未、辰、戌年春二月的加科。乡试以省为单位,在各省省城的贡院进行。考生在正式开考前三天到达考场,接受“安检”,然后在大堂拜见考官。正式考试开始前一天的申刻(下午四点前后),主考官在贡院内东南角上建“魁星楼”,副主考官在西南角建“监临楼”,监临委员建“监临门”。各官员立门内,外帘官摆设公案,准备封印试卷。第二天丑刻(凌晨一点左右),主考官进场封门,内外帘官就位。随后,考生入场,按指定位置号舍入坐。号舍分两层,下层为号筒,上层为座位。每号舍可坐二人,每层约容纳一百二十人左右。考生入场后,锁门、验号、搜检、封门。考试期间,考生不得出号舍,待考试结束才能离开。

会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第二级考试,也是中级考试,考中后称为贡士。会试的考试内容具体如下:
考试科目:会试主要考三场,每场考三天,第一场主要考经义,第二场考史论,第三场考时务策。每场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与乡试基本相同。


考试时间:会试在丑、辰、未、戌年的春季举行,一般在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进行,因此也被称为“春闱”。会试的考试地点在京城,通常在礼部举行,也被称为“礼闱”。
会试的具体时间安排和乡试基本相同,只是考试地点不同。考生需要在考试前三天到达京城,参加考前教育并进行考场安检。正式考试开始前一天,主考官会在礼部内搭建“龙门”,象征性地表示“登龙门”,同时也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第二天凌晨一点左右,主考官进场封门,内外帘官就位。随后,考生入场,按指定位置号舍入坐。号舍分两层,下层为号筒,上层为座位。每号舍可坐二人,每层约容纳一百二十人左右。考生入场后,锁门、验号、搜检、封门。考试期间,考生不得出号舍,待考试结束才能离开。
在会试考试完成后,主考官会进行阅卷和评分工作。评分标准主要根据考生的答题内容和表现进行打分,同时也会考虑考生的声望、名气等因素。评分结束后,主考官会将考生的成绩和名单报送给皇帝审批,最终皇帝会宣布哪些考生获得合格录取资格。
总的来说,会试的考试内容、时间安排和乡试基本相同,只是在考试地点和考试难度上略有不同。
殿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考试,也是皇帝亲自监考的考试。殿试内容主要包括策问和试文,考试时间安排在会试之后的春季,一般在农历四月二十一日。
殿试的具体内容如下:
考试科目:殿试主要考一场,考试内容为对策文。对策文要求考生以“臣对臣闻”开头,以“臣谨对”结尾,全文约500字。对策文的题目由皇帝亲自拟定,一般为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根据题意进行论述和分析。


考试时间:殿试在会试之后的春季举行,一般在农历四月二十一日进行,因此也被称为“春殿”。殿试的考试地点在皇宫内,最初在天安门外,后在太和殿,最后定为保和殿。
考试安排:殿试由皇帝亲自监考,不设考官,只设读卷官。读卷官由皇帝钦点大学士和部院大臣充任,负责阅卷评分。殿试当天,皇帝会亲自到场巡视考场,鸣鞭开考。考生先在丹陛上排立等候,然后由鸿胪寺引导入场,按照名次顺序就座。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交由读卷官评阅。
阅卷安排:阅卷开始前,读卷官会先将试卷按照成绩分为五等,然后由首席读卷官总核评分。阅卷完成后,皇帝会亲临现场检阅试卷,并最终确定名次。
考试结果:殿试结果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第二、三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二甲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从七品),其他优秀者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或知县等职位。
总的来说,殿试是清朝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策问能力和文学功底。殿试的考试内容、时间安排和阅卷评分等环节都由皇帝亲自安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