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除了对自己最亲爱的伟大祖国和民族无比热爱外,对于中国、中华、华夏等名称,大家也肯定是非常熟悉的了。但是,如果追根求源,问起这些名称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到底源于何时何处,并说出她们的起源和由来,那恐怕就会有不少人说不上来了。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名称“中国”这两个字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洛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周王朝之前的殷商王朝,其地域就包括了北至黄河流域,南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但是大多是分封给各诸侯国管理的,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只有王都附近的山东河南一小片地方,称之为商。按照当时的理念,商就是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之中的国土,所以叫做“中国”。

后来历朝历代我国疆域虽然逐渐扩大,但“中国”这一名称却世代沿袭,直至今天。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朝代中比较强盛的汉朝和唐朝。由于汉朝时,社会发展强势,全中国也比较高度统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也很发达,所以那时的“汉族”、“汉人”、“汉服”、“汉语汉字”等,也就沿用至今。而强大而繁荣的唐朝,则奠定了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威望,因此,直到今天“唐人”一词仍然保留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中华”一词中,“中”自然是指中国,而“华”则源于“华夏”。“华夏”是我们“中华民族”古时候的称呼。据古书记载,黄帝、炎帝和蚩尤是传说中我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三大部落首领,最后被黄帝组成的联盟所统一,从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基础。后来历经夏、商、周三代,各民族进一步发展,但都自认为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故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到了春秋时期,“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中原各诸侯国也开始自称“诸夏”、“诸华”,或合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的《书经》:“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华”,是华丽和华贵的意思。后来的《左传》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华丽的汉服,“夏”是指行周礼的大国,而“华夏”则是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大国。“夏”含有大、雅、正的意思,古代称壮大美好的事物为“夏”。“华”还含有赤色的意思,因为周朝时崇尚赤色。因此,“华夏”的含义还有文化发达广大之意。可见,我们的祖先用象征美好壮大的“华夏”二字,来称呼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多么的贴切啊!大家以为如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