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这首关于腊八节广为流传的民谣,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过腊八迎新年忙碌、热闹的场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腊八吃‘腊八粥’”的那些习俗。
腊八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天喝“腊八粥”除了祈福、庆祝丰收的寓意外,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为了了解此人和“腊八粥”的渊源,我们还得从腊八节的起源说起。
腊八节原为古人的祭祀狂欢节
《礼记·杂记下》曾记载了一段有关“腊日祭祀”的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观看了年终腊祭的狂欢活动,可他不知道参加祭祀的人为什么那么快乐。
后来,孔子解释说:“人民辛苦了一年,才获得这一天的恩泽,所以正开心庆祝。”

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腊祭就是一场隆重的、声势浩大的祭祀狂欢节。
不过,这一时期腊祭的具体日子并不固定。
到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腊月二十六,为“腊日”。
直到南北朝时期,腊祭之日才被固定在腊月初八。此后,每年的腊月初八,都会举行类似的祭祀活动。

那腊八节到底和哪位贤人有关呢?
有佛教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被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也因此由祭祀狂欢节,演变为庆祝佛祖诞辰的日子,并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如今的腊八节。
当然,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也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

相传,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的六年修行中,每月仅食一麻一米,导致身形消瘦,濒临死亡。
危难关头,喝了牧羊女用奶和谷物一起煮出来的乳糜,最终得以活了下来。
这种乳糜其实就是腊八粥的前身。
关于这一点,《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

后来,他身体恢复后,潜心修行,于腊月初八这一天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道成佛。
佛教弟子便在腊八之日,施粥民间,以此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因施粥在腊月八日,故称腊八粥。
再后来,家家户户在腊月初八这一天都要煮腊八粥,除了自家人吃,还用来馈赠亲朋好友。

这便是腊八节和“腊八粥”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