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差法是高考志愿填报时我们筛选目标院校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考生的线差与上年院校录取线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目标院校。
线差法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最低分线差和录取平均分线差的不同使用方法。所谓最低分线差就是院校上年录取最低分-当年批次控制线。平均分线差就是院校录取平均分-当年批次控制线。
院校的录取最低分是自然形成的,它对应着一个具体的考生,就是院校录取的最后一个考生。录取平均分则是院校录取所有考生的成绩总和,除以录取考生人数得到的一个计算值。这个计算值可能恰好是某个考生的成绩,也可能是一个虚拟的考生成绩。录取平均分反映的是录取考生成绩整体情况。录取最低分反映的是考生个体情况。
那么,具体使用过程中,哪个线差比较准确?我选取甘肃理工类考生本科一批录取数据,从高分段,中高分段,中低分段,低分段各选择十个院校进行比较研究,发现:
1,最低分线差与平均分线差呈现正相关,最低分线差在逐年上升,平均分线差也上升。最低分线差下降,平均分线差也下降。
2,最低分线差和平均分线差的数据特点,反映出线差法使用的范围是一致的,即高分段线差法筛选目标院校并不适用,适用于中低分段。
3,最低分线差和位次法一样,是考生个体情况的反映,它对于院校录取情况的变化比平均分线差更加敏感,所以最低分线差越稳定的院校,平均分线差越稳定。
4,筛选目标院校的时候,使用最低分线差和平均分线差没有区别,对于判断院校能否录取的精确度,基本一致。
5,最低分线差是判断院校能否录取,平均分线差能较好判断能否被大多数专业录取。如果我们不考虑专业录取情况,使用最低分线差可以提高选择院校的层次,如果考虑专业的录取,建议使用平均分线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