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公司的管理层目光短浅,贪图享乐,员工内部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你觉得这个公司在经济浪潮中能生存下去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然而南明朝庭就是这么一个公司,在具备兵力雄厚、地域辽阔的优势条件下,因自身的腐败、苟且偷安而一次又一次失去翻盘的机会!
南明是哪个朝代?南明是明朝的延续,北京明朝灭亡后,虽然北方的抗清斗争也延绵不断,但在复兴明朝旗帜下进行的抗清斗争主要南方开展,所以统称南明。这段历史比较复杂,不是三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因此大部分历史教科书上都是一笔带过。
那么,明崇祯帝煤山自缢后明朝历史还有后续吗?清军入关是一攻举拿下了明朝统治下的所有的城市吗?清朝替代明朝是历史的必然吗?

如果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推荐你读顾诚先生这部《南明史》,本书讲述了1644年大顺军攻克北京,至1664年夔东抗清基地被摧毁,这二十年间全国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将南明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引发后人对那段沉重历史的思考。

之所以推荐顾诚先生这部《南明史》,有三个理由:
1.史料扎实,是研究南明历史的天花板之作。
顾诚先生是我国明清史专家,一生潜心研究史学。为了获得一手历史资料,从20世纪七十年代起,顾诚先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图书馆,那时没有“随手拍”“图片转文字”,没有“复制”“粘贴”,看到有价值的史料得动手抄下来,晚上回家以后还要进行复核,一旦发现可疑问题,要记录下来,第二天再去找原书核对。
除了北京的图书馆,还要到全国各地去找资料,那时的交通、资讯都不发达,可以想象难度之大。正因为顾诚先生的严谨,所以《南明史》从1982年开始写初稿至1996年,共费近十年时间才完稿,全书大约77万字,引用方志达237部,引用书目达579种,是一本建立在扎实史料之上的史学著作。
顾诚先生一生共出版了《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两部巨著, “产量”如此之低,可见顾诚先生一生并不为功名不为利,只为还原历史真相,引导后人以史为鉴。

2.结论严谨,用事实说话不偏不倚。
或许你不了解南明史,但你可能听过“扬州十日”,听过“抗清英雄”史可法带领扬州军民抵抗清军入城失利后自杀殉国的壮举。
可是在《南明史》中,顾诚先生却毫不留情地指出,一度拥有决策大权的史可法在立君的问题上的失策,直接影响了南明整个局势的发展。史可法为官廉洁,也很勤勉,可是“他的个人品德完全弥补不了客观需要而他本人又不具备的雄才大略和果断魄力”。
除了史可法,对于何腾蛟、瞿式耜、郑成功这些在很多历史书上列为忠臣、英雄的人物,顾诚先生也略有微词,而对马士英、孙可望等反面人物却做出了中肯评价。
在《南明史》中,顾诚先生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但顾诚先生做出这些论断,并不是出于个人的喜爱,也不是为吸人眼球,而完全是根据大量史料做出的客观评判。
胡适说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顾诚先生也借此告诉我们,历史是真实的过往,无论如何篡改、修饰,都无法掩盖真相,人无完人,对英雄也不必过多的苛求。
3.警醒世人,这段历史有很多可以引以为戒之处。
从《南明史》中可以看出,南明之所以败亡,一是没有一个有能力想作为的领导人,二是战略规划不够现实,三是内部不团结。
清军刚刚入关的时候,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明政府管辖,不仅拥有雄厚的兵力,财政上也比较富裕,关键是做为留都的南京有一整套和北京一样的中央机构,各部门可以马上动作起来,可以说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与征途遥远,兵力有限的清军相比,南明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可是南明从选定领导层到制定策略,可以说一步错步步错。由于东林党人的私心及史可法的优柔寡断,“定策”之功落入拥有兵权的四镇手中,而史可法又无法控制四镇,“弘光一朝党争的激化、武将的跋扈,最后导致覆亡,关键都是从这里蔓延开来的。”
如果弘光帝能有后面隆武帝的“中兴之主”的气概,也许历史会被改写,可惜他与手下的官员、四镇总兵们只想在江南过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成日做着“借虏平寇”的美梦,弘光朝延的腐败、内讧、争权夺利,助长了清延的野心,导致一年就土崩瓦解。
可以说,党争、腐败象毒瘤一样存在于南明各个政权,甚至是其他抗清组织中。而南明公司的倒闭,能带给现今的我们还来怎样的警示呢?

本书虽然引用了大量文献的原文,读起来有点困难,但是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普通读者读起来也很轻松,全书重点在于强调二十年间,南方、北方,汉族和其他民族反抗满洲贵族失败的原因,希望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社会发展、前进是必然的,但是人还是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点史书,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