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影片中呈现梦幻般的人物形象,这是宫崎骏常用的神话叙事,当然所谓的神话叙事不是超然的幻想。而是宫崎骏利用自身想象为观众打造的一个动画王国,在这里观众可以暂时抛弃现实中的无奈全身心的投入到梦幻的剧情中。
想要打造出这样的感觉,影片叙事往往要基于图形细节和精心设计的运用。我们将通过宫崎骏电影中的框架符号的内在投影来拆解宫崎骏的动画故事。

《千与千寻》的英雄诗学
影片开场是千寻的花束镜头和千寻躺在家庭汽车后座上的中景特写,慵懒地好像刚从睡梦中醒来。开车的时候,父母示意女儿往窗外看,看看她的新学校。千寻坐直身子,伸出舌头,表示不喜欢。
这一幕对应的是宫崎骏想要影射现实中不谙世事的少女的形象。他们往往没有什么压力,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们有资格在父母面前任性。因此,这部电影的任务就是“膨胀千寻原本脆弱的自我意识”。

进入汤婆婆的世界后,一家人来到一家餐馆,但没有找到老板。父母决定先坐下来吃饭,只有千寻拒绝了,她沿着街道散步,来到了澡堂。在桥上,白龙警告千寻这个世界并不属于她。只是当千寻逃回父母身边时,却看到他们已经变成了猪。
随后的镜头更是强化了女主角孤立处境的悲怆,千寻试图回头带上父母一起离开,却发现牧场已经被水浸湿了,她的精神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她想要否认眼前的一切,在这里,导演试图通过唤起童年对迷路和被抛入未知世界的恐惧。让观众的心情也跟着坐上了过山车。

女主角不仅经历了孤独,还亲眼目睹了父母被变成猪。失去了父母的保护,这对她幼小的心灵来说,绝对是一种创伤。然而,正是这种不安定的因素让千寻逐渐走向成熟。
最初的噩梦是嵌入在叙事中的事件,为观众积蓄最后的宣泄。从这个角度来看,宫崎骏的视觉诗学是高度结构化的,并充满了象征性的图像,通过镜头和事件增加观众对于主角的同情心的。
这这段剧情中宫崎骏融入了丰富的隐喻元素,这些隐喻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美学享受,更深入地传达了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千寻进入神秘领域后,父母化身为一只小猪。这一隐喻象征着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过度追逐物质欲望而丧失了原有的人性,从而失去了自我。其次,千寻遇到了各种神奇的妖怪和生物,这些妖怪和生物往往代表着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进一步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形象对比隐喻
宫崎骏经常倾向于通过将千寻娇小的身材与巨大的灵魂进行对比,来突出千寻的不安全感。在去汤婆婆办公室的路上,千寻带着一个萝卜精灵乘电梯。巨大的体积把千寻挤进了电梯的一个角落,更增添了女主角脆弱、微小、被压迫、脆弱的存在状态。

在汤婆婆的办公室里,千寻受到了大头女巫的威胁。从这些场景来看,导演把女主角置身于一个充满潜在危险的环境中,让小女孩时刻保持警惕。
塑造形象产生共鸣
千寻被要求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她需要努力取悦顾客,通过劳动赢得汤婆婆的认可,所有的过程都是她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慢慢的她的内心已经逐渐融入了澡堂的制度体系,她不能再依赖以前的自己,她需要肯定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异乡生存下去。千寻作为一个苦干的年轻女性主体,在可能经历类似艰难过程的观众群体中产生共鸣。

在汤婆婆的世界里,小白是千寻的重要向导和调解人。千寻在澡堂谋得职位后,白龙带她见到了已经变成猪的父母。千寻承诺要救自己的父母。在猪舍外,小白把千寻的衣服和写着自己本名的花束卡片还给了千寻。
小白要求千寻保留她的名字,以防自己记不起来,这是由于千寻的名字在一份合同中被汤婆婆改名为森,失去名字的人就会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宫崎骏耐心地带领我们走过了精彩的剧情,千寻在白龙的温暖引导下释放了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
这一幕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因为千寻被认为是一个投射在电影框架上的主体,让观众产生同情。这个田园诗般的抚慰场景,让女主角和观众有时间去消化之前经历的挫折,让双方都能站起来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叙事的转折艺术
见过父母后,千寻在白龙的开导下精神焕发,准备开始工作。在此之前她仍然是一个脆弱的主体,而在之后的工作中,她的自我意识开始成长。千寻的内在力量也随着剧情的深入逐渐浮现出来。
工作时间,千寻会挡住其他同事去打卡的路。她拖地的缓慢与其他年轻的合作学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很难拧干拖布。在往浴缸里注水时,千寻后来无意中让无脸男进入了澡堂。上班第一天,她还被指派了和凛一起打扫大澡堂,刷洗浴缸,清理地上的干药草等苦差事。

千寻工作生活中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增添了观众置身于电影世界的切身体验。这些动作还原了女主角的个人旅程和成熟的过程。借用纳皮尔的观点,千寻平淡无奇的努力行动被锚定在汤婆婆的奇幻世界里。这些动作一点也不超然,而是真实的,贴近观众真实的体验。
千寻想要倒更多的水,一不小心掉进了浴缸里,被众神扶了起来。千寻感觉有个把手卡在臭神的身体里。
听到这话,汤巴巴走了下来给千寻和凛一件长袍,并要求所有的侍从拔出把手,成吨的废金属从臭神的身体里释放出来。过多的废物和小体量的神并置的鲜明对比,这也是导演经常采用的说服叙事手法。

当废物从他的身体中释放出来后,这位神恢复了他最初的河神形象,用他洁净的、水一般的身体把千寻包围起来。这也是对千寻的象征性净化。千寻在这场审判中幸存下来后,在圣水的围场中接受了电影般的洗礼。
这个仪式预示着千寻越来越自信,心理成熟,以及澡堂里的人们对千寻的社会认可。而澡堂的汤被污染后,妖怪们变得贪婪和暴力,这一隐喻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道德的忽视,进一步强调了电影的主题。
戏剧性的渲染
晚上下班后,千寻和凛回到宿舍。两人面朝浩瀚的大海坐着。灯光调暗后,现场洋溢着月光,夜空和海水的影像与之前的活动形成对比,背景是怀旧的音乐。与场景并置的是一列火车在浩瀚的海洋中快速行驶。

这一幕是对水与夜的想象性渲染,为角色和观众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救济。千寻没有参与对无脸男等人物的奉承,而是试图潜入到汤婆婆的房间去救小白。
这一幕与两人之前的相遇十分相似,也证明了她的成长和勇气的增强。她之前所有笨拙的手势都被这次大胆的侵入所削弱,千寻向神司求援,决心把邮票还给泽妮巴,帮助小白恢复健康。千寻不顾众人的警告,踏上了她的旅程。
根据宫崎骏的说法,前往沼底站的火车戏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幕,因为它反映了更宏大的整体。千寻在汤婆婆的世界里为了救父母而努力工作的日子,以及救出白龙是千寻整个英雄之旅的组成部分。

镜头意义
这一幕的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一个基本的意义,为千寻的旅程添枝加叶。千寻上了火车,把车票交给列车长。这张中景特写没有列车长的头部。列车员和乘客的匿名凸显了旅程的神秘性。
乘客们不像澡堂里的人那样穿着华丽的服装,而是穿着朴素、实用的衣服,他们在形态上是无脸的、模糊的。和千寻一样,他们什么都不做,只专注于自己的旅行。他们的身份,同样不被观众看到,让画面增添了不确定性。
上火车后的镜头调度,标志着事件的时间在流失。火车从电影画面的右侧到达一站,然后从同一画面的左侧出发前往下一站。随着白天由明转暗,乘客来来去去。火车的场景唤起了一种怀旧的感觉,配乐的音调也很低。

火车上弥漫着寂静。随着时间的流逝,火车上搭载的乘客越来越少;也不像澡堂那样拥挤,视觉上的稀疏加剧了人物的厌倦感。这个场景是由许多单一物体的长镜头组成。
浩瀚的海水,一个单独的岛屿,一间小屋,一棵树和零星的乘客。这些元素突出了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时间的流逝而获得的个人成长的品质。这些都是宫崎骏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背景音乐的调度
这个序列包括从火车到经过的公交车站的透视镜头。旅行快结束时,只有千寻、无脸、波和汤婆婆的乌鸦小黄人还留在车上,火车上没有人说话。千寻陷入了沉思,现在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似乎更矜持了,因为她比刚进入这个世界时更有经验了。

宫崎骏通过将孤独的物体和怀旧的背景音乐进行配合,全面照顾并呼吁观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些呈现都是孤独过程的悲怆。外面的景色展现的是路人,而千寻则有更大的目标,所以这些路人都是相对微不足道的。
千寻和同伴们来到了女巫泽妮巴的小屋。千寻踩死一只水蛭样的生物时,泽妮芭大笑起来水蛭是汤婆婆用来控制小白的魔法中的一个元素。泽妮芭坦言,她无法帮助千寻找回父母,也无法帮助小白找回他的名字和记忆,因为这只有通过千寻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泽妮巴说:“发生过的事情是不能忘记的。

千寻要深入挖掘她的内心,追踪她自己的记忆,为她的探索增加一个内在的维度。小白来到了芝妮巴的小屋,带着千寻上了澡堂,在千寻和芝妮巴告别的时候,他回忆起了自己的真名。
千寻不仅从汤巴巴的约束性契约中解脱出来,也重新找到了更好的自己。在小白的背上,升入空中,千寻回忆起童年时不小心掉进水里的记忆。在回忆中,千寻说出了这条河的名字,这恰好又让小白从他的龙的人格和形态中解脱出来。
笔者观点
在影片的最后,两个被塑造出来的英雄——穿红衣服的女性意向千寻和穿蓝衣服的小白——重新获得了对自己真名和自我的控制,从而满足了叙事的终结。

千寻通过了汤婆婆的考验,也赢得了澡堂里其他同事的认可。在青蛙喷泉边,小白建议千寻不要回头,然后她和父母一起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在《千与千寻》中,宫崎骏没有向观众灌输影片中万物有灵论的亮点,而是将观众带入汤巴巴的世界,从点点滴滴唤起观众对千寻的同情。
;他的叙事说服行为以真实的生活体验、普遍的人类行为、严谨的动画画面化意象为中介。《千与千寻》充当了一个供观众思考的英雄故事。影片展示了千寻的个人转变,从她在澡堂当学徒的辛苦工作,到服侍臭神,再到找到登上汤巴巴密室的勇气,面对狰狞的无脸怪,再到愿意为亲人踏上一段不归路。

这些事件凸显了千寻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她很清楚,在最终拯救父母之前,她需要在汤巴巴的制度体系中做出妥协。
千寻学会了承受压力、劳动和挑战。动画带领观众走过这个过程,这样我们就会相信(也可能会在情感上得到净化),在通往特定目标的道路上,合理数量的挫折会带来好的结果和个人成长。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通过研究宫崎骏的叙事诗学和他对隐喻和意识形态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在今后的创作中汲取灵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