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人性论上主张人性本善。《三字经》精辟的概括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宋代人对孟子思想的概括。
人性本善是孟子王道主张的心理上的基础。所谓人性向善,是说人性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一个很自然的趋势。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好似一个定律或规律。比如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人心向善应该像水一样的流经低处润泽大地,最后归于大海。上善若水来自《老子》。
孟子也同样的关注人心向善。在当时人心向善思想跟与属于儒家学派的荀子,又完全不同。荀子不这样看,他认为人性本恶。即所谓人之初,性本恶。不教育会出错。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后天的家庭教育和养成就很重要。其实,性相近,习相远,这本身的习就是教育养成之意。从教育的角度上讲两者又有一致的地方。
孟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后天不丢失自己的本性和初心。认为人性的差异,来自于人的本性是否得到了传承延续。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认识呢?从家庭成长环境来看,孟子小时候得到完整的母爱,孟母是专职陪读的妈妈啊,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荀子小时候的成长可能遇到过瓶颈,家庭或许有暴力倾向,所以他认为人性本恶,这个没有经过考证。实际上人的性本善和性本恶这两种观点并非完全。之后到明朝王阳明这一代,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说人心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有了行善或恶作剧是因为人的意念的作用。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知也是意念所致。
到了王阳明这个明朝年代,佛教中国化已经形成了,六世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都是空的,是很有唯物主义意境的。其实慧能说人心即是宇宙,宇宙当然有自然天理规律的存在。无须用菩提明镜来求证,道理自然天成。
不可否认人的本性源自于先辈DNA基因。人生下来的本能有动物性的一面,如食色性也。人的意念和意识形态则是后天逐步形成的,跟社会家庭大小环境和个体的认知阅历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看人性有向善的可能性,也有作恶的趋向性。西方哲学说,人的身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有两个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执一端,合起来才能全面。所以,现代人讲要不忘初心,如本心、中心、公心、圆心和轴心说。初心即是本心。孟子在《尽心》上篇中说,有个良能良知的命题,这是一种先验论。
什么是良能良知呢?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学而能是本能。不虑而知,无须思考辩证能够确认是良知,阳明先生说是致良知。这个致是能够做得到的意思。

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小孩都知道爱他的父母。“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孩子再长大一点,没有不对自己的兄长有亲切关爱之心的。孟子认为,这就是人的良知良能的表现。
对于尽心的解释,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提出“尽心”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尽心不必成事,不见得能够做成事。但不尽心肯定不能做成事。
三分人事七分天,天即是天命。首先是尽心,然后能领悟到本性,然后能乐天知命。凡事只有做到尽心尽力,就能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