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雪天,名士谢安与子侄后辈围坐在一起。
望着的门外飘洒的大雪,谢安考教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年少的谢道韫回答道:莫若柳絮因风起。
将飞雪比喻成柳絮,轻盈、飘逸,又不失浪漫,谢安也拍手叫好。
一千多年来,雪是浪漫、美丽的象征,无人不在冬日盼一场雪。
可是,在晚唐“十上不第”才子罗隐笔下的这首咏雪诗,全诗无一句写雪景,却被赞了一千多年

《雪》
罗隐〔唐代〕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首诗的大意是: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

这首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诗一开始欲抑先扬:“尽道丰年瑞”。隆冬腊月,大雪初降,长安城里,到处可以听到“瑞雪兆丰年”之声。
一个“尽”字,可以想见当时人们普遍的喜悦心情。

“丰年事若何”,诗笔又陡然一转,诗人进行冷冷的反问。以一般之看法,固以丰年为盛事,可是对一般贫民来说,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
“米足无如不值钱”、“任是丰年也受饥”,谷贱伤农,那么这丰年又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
这话问得似乎无理,然而这正是诗人的别有会心处。诗人并非不知丰年事“若何”,而是说“丰年”那事还遥远着呢,先且不必管它,就目前,就有比“丰年”更迫切的事。那是什么事?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
这两句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
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
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

“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
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罗隐还写有一首以“雪”为题的诗,可比照来看: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倾巷落偏饶。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也是写大雪给人们造成的困苦。
可见轻飘的雪花,给罗隐的精神却带来沉重的压力。他始终写不出悠闲的赏雪诗,是不难理解的。
此诗借下雪一事,抒发了作者对豪贵的憎恶之情,表现了对贫者的深刻同情。全诗通俗精炼、蕴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