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面,一片老树叶随风起舞,飘然落下,它的边缘就像被虫子啃过一样,逐渐枯死,变成深棕色。老树叶降落到地面的荆棘,迅速迈开腿逃跑了。
你没有看错,我们看到的不是老树叶,而是一种极擅长伪装成树叶的虫子:叶䗛(xiu)。叶䗛几乎是最擅长伪装的动物,只要它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在野外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它。

有个昆虫学家在家里养了一些叶䗛,有次他外出做研究。等他回到家后却到处找不到叶䗛们,原来,妻子把叶䗛认作枯叶,当做垃圾打扫起来倒进垃圾桶了。想想这小虫子甚至有点可怜,值得同情!
叶䗛(xiu),它的名字超级生僻,甚至很多人的输入法都没有这个字,若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打出来看看。后来出于科普的便利,人们又给它取了个小名叫“叶子虫”,生动形象,好听又好记,这才像爹妈取的名字。后来“叶子虫”越叫越流传,“叶䗛”也就淡出江湖了。

叶子虫主要栖息在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它是最大的竹节虫,成年叶子虫体长9-13厘米,宽约7厘米,以树叶为食。叶子虫翅膀退化严重,飞行笨拙,依靠靠着风力“翩翩起舞”,转移阵地。为了躲避天敌,谋求生存,叶子虫进化出一等一的伪装技术,以假乱真。
叶子虫模仿树叶惟妙惟肖。翠绿色的身体上浅浅的纹路,伪装成树叶的叶脉。叶子虫的器官都整合到身体中央轴线部位,以此伪装成大叶脉。

没有哪片落叶是完整无缺的,显然叶子虫也是明白的,它身体的边缘总残破而带有深褐色,就像枯萎的样子。叶子虫在休息的时候,把两只前脚放在头顶,整个头部看起来就像是被撕出一块缺口、干枯的树叶。
叶子虫身体上这些枯黄的部位,需要消耗很多自身资源来生长,除了伪装再无他用。可以看出,叶子虫对于伪装这么功夫的投资是巨大的,收获也颇丰,以假乱真。

几乎所有的叶子虫都是雌性的,它们不需要雄性叶子虫就能繁殖出下一代。雌性和雄性叶子虫很难分辨,雌性叶子虫身体中间的触须比较短,而罕见的雄性叶子虫身体中间的触须长一点。若不仔细观察,安能辨它是雌雄!
叶子虫凭借高超的伪装技术,是否能够高枕无忧呢?显然并不能,万物相生相克。叶子虫虽然骗过了掠食者的眼睛,但骗不过掠食者的耳朵。夜幕降临,当叶子虫开始肆无忌惮地咀嚼树叶时,它们被蝙蝠盯上了,蝙蝠听声辩位,很快就能逮住叶子虫。

叶子虫把精力都投资到伪装学上,弱化了行动力,遇上蝙蝠时,这反而成了致命的缺点。凡事有利必有弊,不能两全呀!
中国古代早就对叶子虫有所研究,并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古人描述叶子虫“䗛动为走虫,静类草叶,跻两界而生,实异哉”。古人认为叶子虫是跨越了动物和植物两界的灵物,见到叶子虫不能惊扰,更不能捕杀。

显然,古人的对叶子虫的认知是片面的,但对其的敬畏之心倒是值得现代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