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汉代占主导地位是关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开创私人收学生讲课风尚,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死后,他的弟子门徒记录了他和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并把它们编成了《论语》并流传下来。儒家思想的传播对中国和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经过短暂的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后,逐渐被儒家思想取代,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宗教式的人物,这其中董仲舒功不可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议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孔子的学说来统一全国民众的思想。 儒学作为人生的准则,关注社会的人文价值。就其根源而言,中华文化的源头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文化。这是“天人合一”的问题。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统一、超越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汉代的宗教运动把天说成是人化的神,将孔子说成是神,这就是孔子宗教理论的发展。而司马迁还是董仲舒的学生,在汉武帝时期不可避免的要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司马迁对孔子的赞颂其实可以说是儒家学派的内部评价,有自己人歌颂自己人之嫌。
二、司马迁被孔子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司马迁在《史记》描述孔子的相貌: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自腰以下的身材还不到禹的三寸,累的像一条丧家犬一样。将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身体疲惫、面容憔悴生动的刻画出来,也说明当时的孔子是郁郁不得志的。但是这些外貌并不能让司马迁对孔子的形象打折扣,相反,司马迁对孔子异于常人的布衣形象很是推崇,孔子虽然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但他的学说却经久不衰。 从普通学者到天子,凡是研究“六艺”的人,都是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参考评判的。显然,孔子的学术贡献令司马迁佩服。但更重要的是孔子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品格。孔子周游列国,名为周游其实是到处寻找适合他思想实施的土壤,不耐却处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尽管不得志却也不会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坚持信念,即便主张不被统治者采纳,仍然坚持下去,显出君子的修养。
三、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秉持公正不朽的理念
按照《史记》的写作思路,孔子原本应该是要放在“列传”里的,但司马迁却把其放在“世家”里,这与司马迁编史的理念有关。《史记》三十世家,从未收录过任何一个诸侯级别以下的官员,但孔子享有世世永祭之庙,因此虽是布衣却能被列入了“世家”。这恰恰说明司马迁不畏权势,坚持赞扬该赞扬的东西,贬低该贬低的东西。

四、总结
从司马迁对孔子的超规格“待遇”来看,我们应该知道要想成为圣人不仅要有主观条件(品格、学识等),还要有客观条件(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止境的美的力量,如司马迁向我们展示的孔子的人格力量一样,在各个领域都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样的孔圣人,怎能不叫人像司马迁神往的那样“高山景仰”呢?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