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什么意思_巧舌如簧的成语典故

巧舌如簧什么意思_巧舌如簧的成语典故

成语“巧舌如簧”是由“巧言如簧”演变而来的。其含义是指一个人在言语上过于夸张,说话的时候,舌头就好像装了“簧”一样。“簧”在古代,主要指乐器里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发声薄片。吹奏乐器时,簧片振鸣,乐器才能发出动听的音乐。 《说文》云:簧,笙中簧也。从竹,黄声。中国古代的乐器“笙”里,有“簧”这样一个装置。《诗经·秦风·车邻》中有“并坐鼓簧”的句子。《楚辞·忧苦》也有“愿假簧以舒忧兮”的句子。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发声的“簧”在古代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乐器的部件。 正因为“簧”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因此才有了对它的意义的引申。古人用它形容人说话过于好听。不过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大多是一种贬斥的态度。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意思是,说话象演奏音乐一样好听的人,脸皮是比较厚的。这与孔子《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生活判断不谋而合。
巧舌如簧什么意思_巧舌如簧的成语典故

生活中,人们都希望被肯定、被赞美。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但是,言语上过于的逢迎,却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巧舌如簧什么意思_巧舌如簧的成语典故

“巧舌如簧”这个成语真正成为典故的,是与东汉时期洛阳的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生活在东汉末年,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的大儒陈蕃。据《后汉书·陈蕃传》记载:陈蕃少有大志,十五岁就声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可惜他生不逢时,在梁冀专权、宦官乱政的局势下,尽管他身居高位,在太学生和士人中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巧舌如簧什么意思_巧舌如簧的成语典故

汉桓帝延熹九年,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二百余人,因为“党锢”之祸被下狱,陈蕃愤然上书,指出这些人为忠义之人,痛陈诬陷之人的用心险恶,劝谏桓帝分清忠奸。“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夫吉凶之效,存乎识善;成败之机,在于察言。”言辞激烈,连糊涂的汉桓帝也受到了震动,但他借口陈蕃辟举,选用人才不当并依此罢免了他。 陈蕃在生命的最后,有一个悲壮的也是必然的结局。在多次辞官后,面对纷乱而危险的政局,他仍无法独善其身,最后不得不回到朝廷,担任官职。在宦官谋害大将军窦武的危机时刻,陈蕃不顾自己七十多岁的高龄,率领一帮太学生冲入皇宫,与宦官执械抗争,终于被宦官杀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5-23 08:29:08
下一篇 2022-05-23 08:36:4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