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是谁_靳尚的个人简介

靳尚是战国楚怀王的大夫,原名为尚,封地在靳江一代,所以被后世称为靳尚。在今天湖南宁乡花明楼镇还有一座大夫楼,相传这座楼就是楚怀王赐给靳尚养老的宅邸。
靳尚是谁_靳尚的个人简介

在正史中,靳尚不是什么正面的人物,而是一个小人。王逸所写的《离骚经序》中就写到,屈原在内能够和楚王商议政事,决定嫌疑,外出可以监督诸臣,周旋在各个诸侯之中,同是大夫的靳尚嫉妒屈原的才能,就设计陷害屈原。在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靳尚常常和屈原争宠,楚怀王令屈原去制造宪令,屈原起草了宪令没有去顶,靳尚发现了打算把这个初稿给抢过来,但是屈原不肯给他,所以靳尚就对楚怀王进谗言,说屈原草写宪令就有一副没有我这事就办不成的样子。 靳尚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靳尚的原名叫尚,出生年月不祥。在楚怀王时期,靳尚受封于靳江。靳江是湘江的支流,源于宁乡白鹤山寨子冲,经过了宁乡、湘潭、望城,最后在长沙的岳麓区汇入到湘江中,因此“尚”才被后世称为靳尚,“靳”也作为姓氏被靳尚的后世所沿用。在今天宁乡花明楼镇还有一座大夫堂,相传这里就是楚怀王赐给靳尚养老的地方。 “靳”字读音“jìn”,前鼻音,第四声。“靳”琅琊榜》和《伪装者》中走红的型男大叔靳东,也有可能是靳尚的后代,想想也有些小激动。 楚国的上官大夫靳尚和另一位大夫屈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的桥段一样,有屈原这样一个完美、饱受赞誉的正面形象,就必然有一个奸佞小人、暗中使坏的小人形象,而靳尚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屈原的死其实和靳尚有这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屈原是因为遭受到小人的诬陷,而受到了楚怀王的厌弃,在人生的后半段始终郁郁不得志,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而这个对楚怀王进谗言的小人,其中就有靳尚的一份。 王逸所著的《离骚经序》中这样写到,屈原在朝野之内能够和楚王商议政事,决定嫌疑,外出可以监督诸臣,周旋在各个诸侯之中,以作外交之用,楚王非常的信任珍视屈原。但是同是大夫的靳尚嫉妒屈原的才能,就设计陷害屈原。另外在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也有靳尚诬陷屈原这种记载。靳尚常常和屈原争宠,楚怀王令屈原去制造宪令,屈原起草了宪令没有确定,靳尚发现了这个情况,打算把这个初稿给自己抢过来,但是屈原不肯给他,所以靳尚就对楚怀王进谗言,说屈原草写宪令就一副没有我这事救完不成了的架势,非常骄傲。 靳尚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楚国当时还有另外一位大夫,这个人就是屈原。二人都在楚怀王的朝中为官,只是在历史的记载中二人不尽相同,一人为忠,一人为奸。 靳尚妒忌屈原的才能,常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这一点在很多史书和古书中都有记载。靳尚的诬告有些真的是毫无来由,今天看起来都有些可笑。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所记叙的,楚怀王命令屈原起草宪令,屈原起草了,靳尚就像把这个功劳抢过来,想抢了屈原的草稿,但是屈原不肯,于是靳尚就和楚怀王说,靳尚起草宪令的事情天下人都知道,屈原就很骄傲,一副这件事情没有我就完成不了的样子。这样的诬告,从今天看起来真的会笑出声来。 但是确实是这些可以说是甚至是胡言乱语的谗言,让楚怀王失去了对屈原的信任,最后导致了屈原的死。 后来靳尚被楚怀王封到了靳江一代,这也是靳尚的“靳”字的由来。而屈原之后被贬,也是到了湘江这一带,要知道靳江是湘江的支流,可以说是冤家路在啊。在今天宁乡县的花明楼镇上还有一座大夫楼,相传这座楼就是楚怀王赏赐给靳尚养老的宅子。而在这座宅子的前的田垄上面有一个高高的土丘,这个土丘就是是靳尚的墓地,但是是不是真的如此,也就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考证了。 屈原,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那么屈原是哪里人呢? 众多史籍上记载,屈原是郢(江陵县)人。本是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却为何把他说成是秭归人,并以讹传讹了呢? 这就不得不说起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了。《水经注》是一本详尽记载河流水道的著作,并对沿途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风俗、人物掌故等情况也作了旁征博引。郦道元才华横溢,文笔生动,不少短小精练的游记成了后世传诵的名篇,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 他在《水经注》里引用了一个传说:屈原投江后,一条大鱼托其尸回到他姐姐居住的地方,便由“子归”而“秭归”了。 当时的大荆州或许认为争屈原的籍贯太过于幼稚:历史是随意能纂改的吗?但事与愿违,屈原的籍贯就这样活生生地给抢走了,追悔莫及。如今,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宜昌更是没事偷着乐: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既让他们提高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又能大把大把地赚“经济”,可谓名利双收。 尽管历朝历代都有屈原是郢人的记录和声音,但不知什么原因,文史学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刻意不作屈原籍贯的探讨和甄别;而郭沫若的题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能与后者比起来,学者都害怕他们的声音太微弱,所以一直没有作深入明确的阐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6-02 11:44:39
下一篇 2022-06-02 11:46: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