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李斯学成帝王术后入秦,用一篇《谏逐客书》奠定了在秦国的位置
李斯并非出身于豪族家庭,但李家也不能说是贫寒,他读过书,曾在家乡担任过小吏,后来又远赴齐国,求学到荀子门下(儒学思想家,但其思想学说接近法家),在两千年前,这种读书、求学和做吏的经历,不是赤贫家庭能办到的事,起码也得是富农。 史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既然学会了偏向于法家的帝王术,纵观各国,也只有秦国才有他发挥的余地,于是,李斯也和前辈商鞅、张仪等一样,来到了秦国寻找飞黄腾达之路,先依附于秦相国吕不韦,得机被秦王嬴政赏识。


二:李斯在维护中央集权制上有功,但也提出过”焚书”的建议
秦国统一天下,变成秦朝后,因为原本的丞相王绾主张延续分封制,这个政策并不符合秦始皇嬴政的心意,于是,主张郡县制的李斯替代王绾成为新的大秦丞相,从入秦时依附吕不韦,到被嬴政赏识成为客卿,再到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斯终于走上了巅峰。 成为丞相后的李斯,提出并帮助秦始皇执行了一系列有益于维护大一统王朝的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包括废除分封制,执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秦、汉时期盛行的隶书就是李斯主张推广开来的)和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全国的车轨大小和长宽,在全国大修驰道等等。 这些主张和政策都是遗泽千年的好政策,李斯作为建议者和执行者,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有功,对后世各大一统王朝能始终坚持统一政策也是有功劳的。如果李斯后来没有跟赵高矫诏立胡亥,秦朝的统治能多延续百来年,李斯在历史上的地位肯定不一般,在名相中也能排个前三。
“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髃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不过,李斯的这个建议首先是迎合秦始皇的心意而发出的,因为秦始皇本就坚持废除分封制和坚持以法家治国的理念,其次,李斯的这个建议也未必完全错误,汉武帝时期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这个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对待非儒家的学说,没有这么极端而已,因此,李斯建议“焚书”的功过很难说好坏。

三:私心误国,李斯晚节不保,功勋丞相没能善终
是人就有私心,李斯当然也不例外,就如他早先在秦国展露锋芒写《谏逐客书》时,既是为秦国的未来着想,何尝不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外国人,也为了自己的前途一搏。成为秦国重臣后,因为害怕秦始皇重用韩非,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因而害死韩非,也是李斯私心极重的重要体现。 不过,害死韩非这个竞争对手并不影响全局,秦国强大后,大把的人才投奔昔日的蛮夷之国,秦国不缺少人才,搞掉韩非也不耽误秦国统一天下。但秦始皇驾崩时,李斯因为私心,赞同和勾结胡亥、赵高夺位的行为,就是彻底把秦朝送进了深渊,也为自己晚年的悲惨境遇打开了大门。
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就这么一个理由,李斯被赵高说服,这个时候的李斯,在行为上完全没有了写《谏逐客书》时的公私兼顾,只有保住相位的私心,于是,他跟赵高合谋,将胡亥送上了皇位,把扶苏、蒙恬送上了死路,李斯得以继续当丞相,但权力却慢慢移交给了赵高,一山不容二虎,李斯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