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笙节的起源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芦苇管乐器。传说是诸葛亮(古代杰出的军国主义者)教苗族制造芦笙。 早在唐代,芦笙就由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广泛生产和演奏。这些乐器用不同大小的竹子制成,最大的竹子长3米,小的竹子长30厘米。 后来慢慢的,芦笙在日常生活和节日场合变得必不可少。于是就逐渐成为苗族及其文化的象征。
庆祝活动
芦笙节期间,苗族人民从远处的村庄聚集在一个公共场所。男孩们同时演奏数十个不同类型的数百个芦笙,音乐回荡不息。苗族姑娘们穿着银饰的民族服饰和头饰,按照节奏共舞,在活动场上一个接一个地围成一圈,露出一片银色的旋涡海。

发展历程
芦笙节不仅定义了苗寨,而且与其他民族的生计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其多功能性,芦笙正逐渐被苗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所采用,例如布依族,傣族,瑶族和彝族等。 不同种族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在贵州省的凯里,周溪和黄平举行的庆祝活动被认为是规模最大,最壮观的庆祝活动。自1999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的凯里国际芦笙节,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