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配图皆为古蜀文物
“错孙蕲····蕲孙昌,为秦王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毋怿,···毋怿生喜,···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01
公元前316年,秦朝掌权的秦惠文王收到两封书信,喜出望外的秦王又有些犹豫不决,所以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 书信是巴国和蜀国两位国王写来的,两国爆发战争,两位国王分别写信向秦王求救。 秦惠文王早就有心征伐蜀国,此举可谓正中下怀。 但是秦王还有一个顾虑:巴蜀道险路远,一旦开战旷日持久,其他诸侯国估计可能会趁机来犯。 朝臣们分为两派,以相国张仪为首希望讨伐韩国,而将军司马错则力主伐蜀。 秦王一说完情况,年轻的司马错首先开口赞成秦王的主张,求情领兵伐蜀。 负责外交的相国张仪说道:“伐蜀不如伐韩国。”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司马错曰:“·····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02
没过几年,蜀国的相国陈庄谋反,杀死了蜀侯,彻底投降了秦国。 不过秦惠文王一死,陈庄轻视刚刚继位的秦武王,宣布自立为王。 秦武王派亲信甘茂带领司马错等平定蜀国的动乱。 也许是因为这一仗不是司马错的主将,司马迁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诛蜀相壮。” 不过司马迁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能够炫耀的细节。 秦昭襄王六年,蜀国贵族公子和官员再次举兵谋反了,这一次司马错作为主帅出征。 司马错很快平定了蜀侯煇和蜀国群臣。 在《史记》的“秦本纪里,司马迁特别标注了一句,正式宣布:司马错安定了蜀地。 《史记》记载:“六年,蜀侯煇反,司马错定蜀。”

03
后面司马迁更不像话了,从秦昭襄王十二年至二十七年,几乎就是在说“我爷爷怎样怎样···” 根据老王不完全统计,在《史记》各处提到司马错至少6处之多(其中秦本纪提到5处),这在《史记》里是绝无仅有的。 秦昭襄王十二年开始,司马错担任国尉,成为一等一的战将,而白起则是在此之后担任的国尉。 公元前291年,司马错领兵夺取魏国的轵地,回头又打下了韩国的邓地,一口气手撕两个国家。 司马迁还让司马错蹭白起的“热点”,有意按时两人并驾齐驱: 公元前289年,司马错担任客卿,与战神白起一起攻克垣城。 随后几年,司马错和白起几乎交替掩护攻城略地: 司马错攻打魏国河内郡,逼迫魏国献出了旧都安邑。 司马错在白起之前先攻打楚国,随后司马错攻占陇西,从蜀地进攻出国,而白起则是在司马错的战功基础上进一步趁胜追击。 《史记》记载:“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又有:“二十七年,错攻楚。···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

04
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司马错的孙子司马蕲曾经是白起的心腹。 司马蕲跟随白起参与了对赵国的长平之战。 随后,白起不愿意围困邯郸,司马蕲与之一道被秦王解除职务。 为此,白起还向司马蕲解释了秦王对他们的疑心。 秦昭襄王后来命令白起再次领兵攻打赵国,白起拒绝,最终白起和司马蕲一道被赐死。 也许这个就不是司马迁值得炫耀的地方了,因此没有再提及吧。 《汉书》记载:“错孙蕲,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夏阳。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