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原名吕雉, 字娥姁, 汉高祖刘邦的发妻, 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人物, 与唐代的武则天和清代的慈禧并称“中国历史三大女主”。被称为“二十四史第一书”的《史记》中, 吕雉是唯一的女性, 并列入本纪。《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极具文学价值, 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波涛之中, 司马迁用如椽大笔记录下一位女子, 可见吕后历史地位的举足轻重。

我们所熟知的吕后, 凶残、狠毒是其代名词, 但是她的疯狂, 她的得逞, 她的引火烧身, 都是有其原由的。
吕雉, 吕公长女。对于吕后的父亲, 历史没有详细记载, 《史记》只记载其因避仇, 带领全家来到沛县投奔当地县令。当时的吕雉是未出阁的姑娘, 吕公在县令的接风洗尘宴席上识得了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 认为其日后必定有一番作为, 便将女儿吕雉许配与他。父亲的一句话便是吕雉的一辈子。一个是正常出阁的姑娘, 一个是年过不惑还事业无成的刘邦, 吕公一句“此非儿女子所知也”让吕雉母亲亦是无可辩驳。温顺如吕雉, 在“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的情况下纵有万般不愿意, 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作为女儿, 吕雉顺从父命, 相面成亲, 俗话说“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吕雉因为嫁了刘邦, 她的一生也就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吕雉嫁入刘家, 嫁给这个普通的男人, 养育着两个子女, 过着平淡的泛不起涟漪的生活。史书没有对那时吕雉的心境作只言片语的描述, 留给后人无尽的揣测。吕雉, 曾经的闺中小姐, 此时努力扮演着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
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 在秦朝是不可饶恕的死罪。丈夫潜逃, 吕雉收监。吕雉为了刘邦入狱坐牢, 受过虐待, 身为妻子, 她是有付出和牺牲的。也许对于年轻的吕雉来说, 丈夫便是她心中的天, 相夫教子便是她最高的人生理想。
刘邦封王称帝, 后宫嫔妃自是不计其数, 作为大汉朝母仪天下的皇后, 与年轻貌美的戚夫人相比, 吕后已是年老色衰, 吕雉虽是刘邦的结发之妻, 戚夫人对其地位的影响却几乎是颠覆性的。戚夫人能歌善舞, 年轻貌美, 并生下一子刘如意, 刘邦常常因为“如意类我”, 想废掉吕后之子刘盈而立如意。一个凭借姿色上位的女人, 先是争宠, 接着又撼动了太子之位, 这是后位与皇位的双重震荡。当命运赤裸裸地摆在眼前时, 仇恨在性情刚毅的吕后心心中慢慢加深。
尽管政治不是吕后的第一生命, 但是吕后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治家。当丈夫不能给她安全感时, 她只能通过权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性格刚毅, 出手果断, 为稳定大汉根基, 吕后甚至诛杀多位功臣, 辅佐刘邦实现天下安定一统的局面。吕后掌握政权后, 她更是推行了一系列的善政, 废除秦代的严刑峻法, 三次“大赦天下”, “与民休息”, 甚至为了国泰民安而甘受匈奴单于的戏侮。肩担国母重任, 承受荣辱成败, 施行善政计谋, 于吕后而言都是不得不为之。社稷传承是她国母的责任, 大汉稳定更是她政治家的素养。
吕后为大汉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她不是刘邦情感上的伴侣, 却是刘邦政治上信任的人。吕雉从大汉皇后到汉代女性政治家的转变, 不仅有后宫女性争宠夺权的因素, 更与时代的混乱和刘邦的支持、信任密不可分。西汉初年, 天下初定, 饱经战乱的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经济亟待复兴;刘邦分封诸王, 政权还需要各权力集团的制衡与稳定。在这样的境况下, 太子刘盈怯懦羸弱, 却在众势力扶持下羽翼渐丰;吕雉虽为妇人, 却拥有戚夫人之流无可比拟的果敢与睿智;外戚势力庞大, 却对皇族和功臣具有一定的牵制与制衡作用。一个拼打天下的王者在多方权衡比量之下不会贸然更换继承人, 亦不会草率废后。不可避免的警惕与猜疑使刘邦与众臣定下白马之盟, 但别无他法的选择又让刘邦在行将就木之时将江山托付与吕后。正是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实现了吕雉在男权社会里的角色成长。

吕后是一个身兼多种角色的人物, 不管是自然角色还是社会角色, 在角色的和谐与冲突中共同构成了吕后全面、立体的人物形象。
《吕后本纪》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吕后的放纵与疯狂, 而这种放纵与疯狂的根源却是长久的压抑和痛苦。可以说, 她疯狂得“天马行空”。其实, 放纵并非吕后等权高位重的人的专属, 人的灵魂深处都有蠢蠢欲动的疯狂因子, 只是因为社会道德或是个人修养再或是人际环境的束缚, 大部分人放纵和疯狂的一面被抑制住了。然而, 弦绷得太紧就会断裂, 当多年的隐忍冲破藩篱迸发出来的时候, 疯狂会变得更加一发不可收拾。简单说来, 就是吕后压抑了太久, 痛苦了太久, 在接近崩溃的边缘, 她抓住了权力这棵救命稻草, 拼命摇摆, 释放积压多年的愤懑。
当年还是如花似玉的女儿家, 吕雉顺从父亲舍弃沛令之子这样的“贵人”, 嫁给中年的泗水亭长刘邦, 母亲极力反对, 依旧无法改变女儿的命运。从那时起, 吕雉心中应该是积压着悲、沉淀着怨的。年轻的吕雉, 尽管遇人不淑, 热情与希望还是支撑着她努力做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合格的母亲。随着现实的变化、情欲的缺失和人性的失衡, 吕后心中压抑的情感也在膨胀。

身为人妻, 吕雉勤于持家, 忙于耕织, 刘邦逃亡时也是不离不弃, 照顾饮食, 传送消息, 尽到一个妻子的本分。“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 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 亡匿, 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 常得之。高祖怪问之, 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 故从往常得季。’”抛开后人揣度, 或许吕雉相信这个男人将有一番作为。楚汉战争中, 刘邦功勋赫赫, 吕雉勤俭持家。刘邦封王第二年杀回关中, 却因贪恋财色, 致使妻子、父兄在寻找刘邦的途中遇到项羽军队, 被项王带走。长达二十八个月的人质生涯, 煎熬而苦痛, 吕雉依然坚持不背叛自己的丈夫, 这是传统女子对丈夫的坚贞, 也是她自身刚毅性格的体现。当刘邦放言愿意烹父而分得一杯羹时, 身为妻子的吕雉, 内心的情感怕是自己也理不清, 刘邦对父尚此, 何谈妻儿。生活是一种磨砺, 忍辱负重和死里逃生, 无一不为吕雉以后政治生涯的魄力和胆识作了铺垫。这两年零四个月的被俘生涯以及丈夫薄情寡义的言行, 一点点磨蚀吕雉的善良, 表面暂时的平静掩盖不了她内心的伤悲, 只是她在隐忍等待时机而已。
司马迁评价吕后“佐高祖定天下”。可以说, 吕后为大汉不仅付出了青春与爱, 更是贡献了汗水与智慧。吕后和刘邦一样, 目睹了秦末的社会动乱, 了解民间疾苦, 并跟刘邦休戚与共, 备尝艰辛, 再加上吕氏家族为汉朝的建立驰骋疆场, 建立了不少功勋, 吕后长兄吕泽在军事上独当一面, 牺牲沙场, 妹夫樊哙多次立下战功, 成为开国功勋之一, 汉高祖封赏时, “吕后兄二人, 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时, 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吕氏家族不仅有着外戚的荣耀, 又凭借显赫的军功封侯, 在汉初政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而吕雉贵为皇后, 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吕氏集团的领导人。在建国过程中吕后注意培植自己的势力, 并与张良、周昌等朝中大臣保持良好的关系, 这不仅有助于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 而且为后来吕后的政治统治打下了根基。于是, 刘邦信任吕后, 正因如此, 刘邦去世后, 吕后继续执行汉高祖生前的政策和方针。手握政治大权, 在群臣之中吕后已然具有不可言喻的威慑力, 成为她日后疯狂放纵的一柄利器。

刘邦死前卢绾曾提到, 刘邦病后吕后控权, 吕氏虽为妇人, 却“专欲”诛杀异姓王功臣。的确, 吕后在诛杀异姓王、巩固汉王朝的过程中贡献不小, 充分显示了其狠、辣、毒的一面。吕后知刘邦为难, 对韩信先斩后奏并且夷信三族。韩信之死让平乱归来的刘邦“且喜且怜之”。而对于彭越, 吕后将他骗至洛阳, 一面虚晃说替他向刘邦求情, 一面劝说刘邦除掉他以绝后患, 最后彭越因为自家舍人告发谋反, 被刘邦杀死并剁成肉酱, 彭越之惨, 更甚于韩信。诛杀异姓王, 巩固汉室天下, 吕后功不可没。作为大汉天子的皇后, 巩固政权, 手段狠绝果断, 也算不得疯狂, 但却成为她日后权利熏心、失控复仇的一个重要砝码。
日积月累的压抑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疯狂。其实, 吕后生活在“妇以夫荣, 子以母贵”的年代, 生活在宫廷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环境里, 她不得不疯狂。她对自己的命运也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出于一个人天生的恐惧和本能的意识, 她选择了不择手段地打击异己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威。也许吕后是对的, 在保守的封建社会, 一介女子走上政治舞台, 背负着仇恨与使命, 她的手段不够磊落, 她的风格不够大气, 为时人所诟病, 被历史所指摘。但是如果她不这么做, 成为“人彘”的恐怕就是她吕雉了。

在夫权社会中, 男性本身享有比女性更多的特权。帝王婚姻则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典范, 得宠与失宠在于帝王的一念之间。后宫佳丽三千, 戚夫人又以色事人, 加之刘邦是个随性之人, 爱好美色, 而半老徐娘的吕后自然失宠。从前刘邦是她一个人的夫君, 如今这个高高在上的男人妃嫔无数。得不到帝王垂怜, 是宫廷里大多数女性的悲哀, 身为刘邦发妻, 吕后将这些哀怜都化作对戚姬的嫉妒和愤恨。然而, “戚姬幸, 常从上之关东, 日夜啼泣, 欲立其子代太子”, “孝惠为人仁弱, 高祖以为不类我, 常欲废太子, 立戚姬子如意, 如意类我”。她是大汉天子巩固政权的助手, 她是吕氏家族权利的支点, 她是一双年幼儿女的依靠, 性命与地位让她不能坐以待毙。刘盈几次差点被废, 使吕后心中的仇恨到达几乎崩溃的边缘。司马迁也如实指出吕后最恨的是戚姬和她所生的皇子赵王。
刘邦死后, 吕后掌控权势。杀宠姬, 灭刘子, 封诸吕, 不论朝野还是后宫, 吕后的每一个动作都闪着复仇的火花。多年的情感压抑使得吕后心理扭曲, 她必须在疯狂的放纵中寻求快感和安慰。
尽管刘邦生前已经料到吕后不会轻饶戚夫人母子, 托付建平侯周昌力保如意, 可是果断疯狂如吕后, 她定然不会让一个威胁自己儿子地位的人活着, 先是传召赵相, 再复传赵王, 计谋用尽, 无论惠帝怎样庇护, 如意终究难逃一死,。而对于戚夫人, 吕雉报复得赤裸且缺乏人性。“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 去眼, 煇耳, 饮喑药, 使居厕中, 命曰‘人彘’。”宫廷后妃间的斗争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 不论前朝还是后庭, 权谋利益的争夺从不曾停歇。吕后对戚姬的报复残忍至极, 不仅是宫斗中的胜败输赢、你死我活, 更是隐忍压抑多年的吕后彻底的爆发。
戚夫人虽然死得凄惨, 但是争宠争位本来就要流血, 是你死我活的。不过, 吕后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杀死刘邦的六个儿子, 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诟病。
除掉如意后, 吕后并没有停下屠杀几个皇子的脚步。齐悼惠王因无视君臣之礼, 不得不舍郡认母, 最后郁闷而死;惠帝观“人彘”后受到惊吓, 不听朝政, 终日饮酒作乐, 与母亲也生疏起来;赵王友娶吕氏女为妻, 该女因失宠嫉妒而向吕后进谗言,
“太后怒, 以故召赵王, 赵王至, 置邸不见, 令卫围守之, 弗与食”, “丁丑, 赵王幽死”;“梁王恢之徙王赵, 心怀不乐, 太后以吕产女为赵王后”, 王后擅自杀死赵王宠妾, 让其心生悲凉而自杀;至于燕王刘建是刘邦八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 没等到吕后惦记他, 他就死了。就这样, 刘氏血统中只剩下了靠智慧活下来的刘恒和拥有特殊经历的刘长。

吕后是残忍的、狠毒的, 她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但是不得不承认, 吕后继承了刘邦的未竟事业, 在巩固西汉政权、维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公元前195年, 汉高祖去世, 刘盈即皇帝位, 也就是惠帝。吕后遵照刘邦的遗嘱, 重用旧臣, 且在丞相设置上基本遵从刘邦的嘱托, 商讨国家大事, 废除严刑峻法, 与民休养生息, 促进大汉王朝不断繁荣发展。所以, 吕后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不仅随刘邦出生入死, 更能够在血雨腥风之中保一国的国泰民安, 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从少不更事的闺房女子华丽变身为有勇有谋的国母, 终究因为丈夫的情感冷落、姬妾的横刀夺爱、儿子的地位不保以及家国的维稳重任, 逐渐成为毒辣凶残的复仇者和执掌天下的政治家, 这不是人性退化, 亦不是人格的成长, 吕后从压抑到放纵的转变是其刚毅个性使然, 也是个人命运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身处刀光剑影的政治漩涡中, 女主称制, 是心态异变的角色转换, 也是家国使命的负重前行。阴狠毒辣也好, 果断睿智也罢, 吕后其为人、为政都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吕后从纯洁的少女到善良的妇人, 再至妖魔化的女主, 最后成为疯狂的女流, 权力的欲望越来越浓重, 政治家的身份越来越突出。吕后作为女性的主体性意识逐步凸显, 但是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并不清晰明朗。
吕后身处封建夫权社会, 她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 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 遵从三纲五常, 为人女, 为人妻, 必须温顺、贤淑, 在男性权利的操控中逐渐消隐和沦丧自己的主体意识。
身为刘邦正室, 在后宫争宠中, 尽管存在着戚夫人情感和地位上的威胁, 但吕后压抑的始作俑者却是刘邦或者说是封建帝制, 吕后子嗣的地位与其荣宠息息相关。

当阴阳失谐, 夫妻失和, 吕后成为了刘邦的附属品, 婚姻给了她小火慢炖般的痛苦, 最终导致吕后在痛苦煎熬之中疯狂爆发。
然而, 性格刚毅的吕后不是刀俎之上的鱼肉。为了保住儿子的帝位, 为了稳固自己的后位, 吕后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性, 她开始竭尽所能去掌控权力。王诸吕, 杀皇子, 除宠姬, 立少帝, 自称制, 一步步, 她以残忍的方式来释放自己, 以玩弄权术来放纵自己。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她从后庭走向政治前台, 向男权政治发起挑战, 勇于在夫权漩涡勇于在夫权漩涡里角逐, 本是巾帼不让须眉, 却由于过分强调“权力”对自己成为一个女人的主导作用, 导致对女性主体性的认识僵化, 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能力溺死在对异己的排斥打击中, 渐渐消隐了女性的主体性。
司马迁创作《史记》, 讲究客观实录, 注重天人关系, 他对吕后的评判可谓公允。一方面, 他在以男性为主体的传记中为吕后独立作传, 尊重历史, 尊重女性, 对吕后在大汉朝维稳、推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另一方面, 他秉笔直书, 又将吕后的阴狠毒辣表露无遗。吕后从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痛苦压抑, 到咄咄逼人、志在必得的疯狂放纵, 终究是灰飞烟灭、满门抄斩。客观说, 这是一个融可怜、可悲、可恨又可敬为一体的人物, 她贯彻了刘邦休养生息的政策, 形成了国泰民安的良好政治局面, 只是在复仇的路上越走越远, 最终成为鲁迅先生笔下所谓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