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古今,“拼爹”现象在我国古已有之,具有悠久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并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头换面。

我国古代,父权观念严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封建宗法意识强烈,特别重视家族关系,“封妻荫子”是时人尤其是官员的普遍追求,并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如有“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的明文规定,随之衍生出荫亲关系、裙带关系导致的“朝中有人好做官”“门阀政治”“家天下”等官场陋习和弊病,致使用人上任人唯亲。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时政的影响,社会特别重视家庭出身所形成的“身份”。“身份壁垒”是人们进行社会流动的最大障碍。“根正苗红”是当时“拼爹”现象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当时社会尊重知识、渴求人才,营造了浓厚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好氛围。无数寒门青年学子抓住大好机遇,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进行深造,从此改变了命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个时期大学生的共同话题与追求。广大知识青年因之热血沸腾,扬眉吐气,积极投身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当中,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进入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诸多方面还处于不成熟和需要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因此,“拼爹”之风卷土重来,出现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社会流行语。社会阶层逐步固化,既得利益集团为维护、传递自己的利益,利用一切手段替自己子女铺路,排斥、挤占普通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从社会底层和贫困群体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上愈发困难,往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愈发渺茫。

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奋力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但因受人们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和少数人特权思想的长期深入影响,有些掌握公权力或财富较多的高校毕业生的父辈们仍然通过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自己子女等寻求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以更好地维持和传递自己的权力与财富。这些少数害群之马通过官官相卫、官商勾结进行的“资源交换”,使“拼爹”现象在当下社会重新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