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通过根部大量吸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着,大量的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汗水”。可到了晚上,气孔收缩,全部关闭,而根却仍源源不断地在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膨胀,进而寻找出口,于是叶尖、叶缘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这些水孔位于叶片的尖缘,与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相通。

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的”出汗”称为”吐水”。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160滴左右的水,一片老叶能”吐”出200滴左右的水,水稻、小麦等吐水量也很大。透过”吐水”现象,我们发现: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就越多,根系就越发达。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茂的基础。对于被移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