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自己杀伤敌人”是战争永恒的主题。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现在重型武器装备都在谋求隐身性能,其目的就是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不被发现,尽最大可能保全自己。

世界各国的新式舰艇设计时都在谋求隐身属性,那么他们的隐身究竟有几大项目呢?
一、看不到
如今海战已经度过了舰炮对轰的时代,双方利用导弹在几百公里外便杀敌于无形。那么隐身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被对方看不到,起码是雷达不容易发现。
老军迷们都知道,常规的隐身就是减少雷达的反射面积。
首先是改变水面舰艇外形设计。现代舰艇的外形与以前军舰相比,增加了船体两侧的遮挡面积,并且增加了更多的倾斜角度。
由于导弹的360度攻击能力,船体两侧的外露作用已经逐渐降低,遮挡起来可以减少雷达的反射面积。同时船体倾斜设计,使雷达照射面进行异向反射,以减小回波的反射能量。
比如当时有外星战舰称号的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通过对舰体外部空间的大量遮挡和倾斜角设计,使这款1.5万吨排水量的艨艟巨舰从雷达上看只有一只渔船大小。

除了外形设计这种物理手段,雷达隐身还可以使用吸波涂料这种“化学武器”。这种材料含有“活性成分”,被雷达波照射后分子中的电子会重新排列。整个过程需要吸收一部分雷达波能量,这样减少了返回的雷达波,从而减少了装备的反射面积。
不过雷达吸波材料听上去就高大上,价格自然也是高大上。对于一般国家来说,吸波材料的经济性奇差,只有在外形隐身难以实施的地方,或者需要加强隐身效果的时候才会使用。平时则是能不用就不用。
二、冷冰冰
不管是军舰还是战机,他们都是需要运动的,只要运动就有红外特征。
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各国就针对目标的红外特征研发了针对性的武器。就目前的装备先进程度来说,针对红外特征的武器仅次于雷达方面的。

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如何降低自己的红外特征成为新型军舰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指标。目前来说,能够出卖舰艇红外特征的只有两个地方。
一个地方就是高温热源,比如烟囱这种外排发动机废气的地方。大中型舰艇的烟囱排出的废气一般能到650度左右,中小型舰艇一般为500度。
由于中小型舰艇的烟囱在船的侧面,可以通过定点喷淋的方式降温,达到降温抑制红外特征的效果。
同样的方法对于大型船只就不行了。它们的烟囱一般是直立型的,如果也采取喷水的方式,会对烟囱附近的雷达天线等部件产生腐蚀的影响。
对于大型船只,一般国家会通过冷空气引射的方式降温,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国家坚持使用。但综合来看,给烟囱开空调的方式还有进步的空间。

美国利用薄膜冷却的方式,将废气与周边空气混合以降低温度,这是美国式的“红外抑制系统”。法国则使用特殊涂料+玻璃钢的组合抑制温度。
另一个暴露红外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方就是舰体本身。各国目前都是通过涂料的方式降低军舰整体的红外特征。不过英国曾推出一种构想,认为喷雾的办法也是可取的。
当系统开启后,会立即喷出细密的水雾,只需要几秒钟便可以让军舰与海洋、天空融为一体。不过这种先进的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应用,所以只是构想。
三、没声音
除了外形,声音也会暴露军舰的位置。发动机为首的设备震动,螺旋桨转动的空化噪声和水动力摩擦声,是军舰噪音的三大来源。其中前两项贡献了90%以上的份额。

有人认为军舰又不是潜艇,为啥害怕噪音。那是因为针对噪音的攻击项主要来自于水下,比如说可以捕捉声磁场的水雷。
还有声呐也是发现军舰的手段之一。根据权威军事部门统计,军舰每降低20分贝噪音,己方的被动声呐探测距离就增加了一倍。
如果一方的被动声呐探测距离比对方低50%,那么作战效果将有15倍的领先优势。因此军舰降噪与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一样,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降低噪音的办法比较统一。一则是提高机器的设计精度,减少设备共振,这是针对舰内设备降噪的;

二则是用高阻尼的合金材料制造螺旋桨,这是针对螺旋桨降噪的;
三则是安装流线型的导流罩。导流罩用橡胶制造,用钢板加固,这样可以减少水动力摩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