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辛茹苦,一个经常使用的这个词语。每当想到它,我们脑中就闪现出母亲辛勤操劳的形象。其原意真是如此吗?

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的母亲
这个成语出自苏轼的《中和胜相院记》,该文是苏轼应一个出家朋友之邀,为其寺庙所做的一篇文章。为寺庙而做,和母亲这个女性的形象,似乎关系不大。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读读原文。
“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学之,皆入山林,践荆棘蛇虺,袒裸雪霜。或刲割屠脍,燔烧烹煮,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年而后成。”
读罢原文,原来如此。茹苦含辛这个词,原来在讲出家人修行之艰难。佛家难成,说起来让人悲愁凄苦。那些开始学佛之人,都是进入深山老林,踏荆棘之路,受风霜之苦。饿时捕动物以自养,睡时为他物所侵袭。即使如此艰难,也绝非一时可就,非历百千万亿年不能成功。

宋代第一大文豪苏轼自称前世是出家人
可苏轼从未出家为僧,怎晓得修行之艰难?苏轼说,这和自己的前生有关。
苏轼佛门朋友众多,每到一地,必到当地的佛寺去游览几番,且多次著文以记之。其中最出名的一篇,就是《记承天寺夜游记》,其文短小可爱,不妨玩味一番,自得其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不但和僧人交游,还多次谈到自己的前世。”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南华寺》)除此之外,在《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里,苏轼讲,”前世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苏轼和朋友佛印
在杭州为官时,苏轼曾和朋友参寥到西湖边上的寿星寺游历。游览中途,苏轼驻足环视,对参寥说,我生平从未到此处,可眼前所见,恰如亲身见过一般。苏轼用手一指,从我们所立之处到忏堂,当是92级台阶。朋友不信,着人一数,果如苏轼所言,整整92级,丝毫不差。

豪放苏东坡
或许,真如苏轼所说,他前世就是个出家人呢。
不过,现在我们知道了,含辛茹苦这个词,竟然和佛家,和东坡居士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以后再用时,要不要多想一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