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业不再是“铁饭碗”的事情早已引发热议,但一直未见具体实施办法的出台。
但近期,多地教育部门开始发布征求意见稿,各中小学将逐步完善并实施:教师退出机制,这一事件再度引发网友热议,讨论激烈,认为公办教师的“铁饭碗”要被打破了。

教师退出机制
教师退出机制的退出主要指:
1、退出所在岗位,即转岗、待岗和离岗退休等;
2、退出教师队伍,即解聘。
从这两个层面来看,教师的“铁饭碗”确实被打碎了,如果教师素质、业务水平不合格,无法胜任教师行业,或教师个人品德不满足当教师的标准,则将被清除出教师队伍,并收回其编制。

教师退出机制:末尾淘汰
这样的退出机制实施,旨在解决两个教育系统中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调动难和编制配置失衡。
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严格把关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面贯彻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倒逼教师队伍注重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拒绝“躺平式”教师。并且能够合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动态调配各地教师资源配比,均衡教育资源。

但这样的退出机制,却也不能一刀切
“教师退出机制”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部分,但是“退出”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激活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配置。
实施“教师退出机制”需要注意三点:
一、“教师退出机制”的具体设计要把握尺度、保留温度。
二、“退出”手段使用要妥当,退出数量和频率不宜过于频繁。
三、“教师退出机制”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中要注重公平性,避免不当使用造成的误伤,同时要规避策略性地假公济私。

“教师退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推进行业的“优胜劣汰”,拒绝“躺平式”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提升我国教师事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但这样的“退出机制”引发社会和教师人群热议的原因在于:
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和评价机制?
谁来判断哪些教师应该“被退出”?是否存在权力集中或腐败滋生的可能?
如何保证退出机制的公平公正性?
所以,“教师退出机制”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是能够推动我国教师事业发展的。但落到实处,在执行层面上如何保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这才是这项政策推行的真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