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角斗士》、《天国王朝》,以及诸多史诗美剧中,威力强大的投石车想必给各位看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相当于古代战场上的炮兵。
汉代人贾逵引证的《范蠡兵法》(已佚失)中,曾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 但是不知何故,在我们的历史文献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见抛石机在战场中露面。直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的时候,“太祖(曹操)乃为发石车,击(袁)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看过三国演义小说或者电视剧的朋友,想必对这件事情印象深刻吧。

中国古代抛石车
可以说,官渡之战是我国史书中第一次有明确记载使用了抛石机的战例。
范蠡,生活在公元前536到公元前448年,假定《范蠡兵法》成书于公元前500年,那么距离官渡之战,足足有700年。在这700年间,我国史书中从未出现过抛石车的踪迹。这个谜团,有待历史学家去解开。

小型抛石车
自此之后,使用投石车的记载越来越多起来,司马懿平公孙渊的叛乱,司马昭收复寿春,都用到了投石车的强大攻城能力。 唐朝大将李光弼曾制作出一种巨大的投石车,每次发射要用2百多人来拉索,射出的石弹一下子可以杀伤数十人。
根据《神机破敌太白阴经》记载,我国古代的投石车根据发射石弹的大小,可以分为单梢、两梢、三梢、五梢、七梢、最大达到十三梢。梢选用优质木料经过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坚固,又有弹性。梢越多,射出的石弹越重,发射距离越远。 梢的一端安放弹巢,另一端拴着抛石索。每条抛石索由1到人拉拽。普通单梢投石车用四十人拽,大型重投石车则需上百人拽,最重的十三梢重型投石车要用2百多人才能拽得动。
行文到此,也许有读者会问,几十上百人才能操作一个投石车,这个画面好像与我们在欧美古代战争电影上看来的差别很大。
没错,古希腊人投石车的制作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古希腊诞生过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如力学之父阿基米德,几何学创始人欧几里得,我们所学的数学、物理知识,很多都是来自古希腊人的智慧,因此古希腊人能够制造精巧的机械,也便不足为奇了。
希腊人所制作的投石车利用的是螺旋状紧紧盘曲的巨型筋腱绞索的扭力,古典史学家如是描述希腊人的投石车: “在战斗中,人们在掷弹带上放上一颗石质弹丸,投石机的两侧各有四个年轻士兵绞动杆臂,直到几乎把杆臂拉成与地平齐为止……当杆臂被释放以后,向上弹起,从掷弹带中将石弹奋力掷出,可想而知石弹将摧毁所有撞上的东西。”

单臂扭力投射器
投石车第一次在实战中大规模出现,约在公元前353年,当时马其顿战术体系尚不完善,马其顿人之前都没有遭遇过这种武器。当马其顿方阵走过一个小坡时,潮水般的石块向他们飞来,使得马其顿军队一败涂地。 希腊城邦之一的福基斯人利用投石车两次击败了马其顿人的军队,可以说是重挫了马其顿人的锐气。
菲力二世在获取了色萨利人的优质骑兵,并改良了战术体系后,才得以击败福基斯人。多年之后,投石车出现在了菲力之子亚历山大东征波斯的部队之中,成为马其顿战术体系的一部分,攻城略地的利器。

双臂扭力投射器
投石车可以用来掩护部队渡河,罗马帝国卡帕多西亚总督阿里安所著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曾如下记载:敌人逼近马其顿人的后卫,亚历山大下令在河岸架起投石车,以最大射程将各种投射物射去。更厉害的是,他又命令正在河中奋勇抢渡的弓箭手在水里发射排箭。格劳西亚斯的部队不敢进入射程。这时马其顿部队已经安全渡河完毕,在撤退中并未损失一人。
投石车的主要战术作用还是用来攻城,远征记如下记载:亚历山大亲自指挥把投石车安装好准备攻城,一部分从近距离轰击,另一部分从远距离攻打。他还把部队调来,准备从轰塌或震裂的城墙处冲入城内。驻在迈卡尔的波斯部队离这里不远,几乎可以看到他们的友军和盟军被围攻的情景。 当城墙较高的时候,马其顿人会修筑擂石塔来安放投石车以方便射击。
“亚历山大先把护城河填平,以便搬运擂石塔,打算从塔上发射大批石弹等物攻打守军,同时用别的投石车轰击城墙。”
此外,投石车还可以安置在船只上面射击,远征记如下记述:“这时,已经从塞浦路斯和腓尼基全境招来了大批工匠,而且已经造好了许多投石车。有些放在堤道上,有些放在亚历山大从西顿带来的一批运输船上,还有一些放在一些慢速的战船上。一切准备就绪后,就把新修的堤道尽头上的,以及各处顶风停泊的那些船上的大批投石车同时向前推进,开始发动攻击。”
关于投石车的射程,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超越弓箭手射程,其常规作战距离是将1塔仑特(古希腊重量单位,约合26千克)重的石弹抛出300码(1码=0.9144米)开外。在实战中,当弓箭手相对投石车位置很高的时候,他们的箭可以威胁到操作投石车的士兵。攻城历来是古代战争中的难事,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古代战史中围城数年的战例并不少见,有的围攻甚至断断续续达近十年之久。但是马其顿人赖投石车之助,在远征路上攻城拔寨,可以说无往不利。